编辑推荐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巅峰杰作;献给那时一切美好和敏感的东西;国内首个中文译本30年后全新修订;当我写作《日瓦戈医生》时,我感到对同时代人欠着一笔巨债。写这部小说正是我为了还债所作的努力。我想把过去记录下来,通过这部小说,赞颂那时的俄罗斯美好和敏感的东西。那些岁月已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父辈和祖先也已长眠地下。但在百花盛开的未来,我可以预见,他们的价值观念一定会复苏。
媒体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每日邮报
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意大利《现代》
鲍·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苏联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念碑。
蓝英年,1933年生,江苏省吴江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1989-1991年赴苏联讲学两年。主要译著有:《日瓦戈医生》《滨河街公寓》(与人合译)《阿列霞》《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回忆果戈理》《亚玛街》《塞纳河畔》《邪恶势力》(与人合译)《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与人合译)等。出版随笔集:《寻墓者说》《青山遮不住》《冷月葬诗魂》《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回眸莫斯科》《历史的喘息》《苦味酒》《从苏联到俄罗斯》(与人合著)《那么远那么近》等。
“窗外看不见道路,也看不到墓地和菜园。风雪在院子里咆哮,空中扬起一片雪尘。可以这样想象,仿佛是暴风雪发现了尤拉,并且也意识到自己的可怕的力量,于是就尽情地欣赏给这孩子造成的印象。风在呼啸、哀嚎,想尽一切办法引起尤拉的注意。雪仿佛是一匹白色的织锦,从天上接连...
评分日瓦戈是俄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无法对国家意识形态强加于他的命运反抗的人物。 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生都崇尚个性价值,追求人性的完善。但是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在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下,他不得不以悲剧结局。在历史大潮中,人们都忽视了个体生存的价...
评分上大学时,晚自习时常走出图书馆一楼的大阅览室,上楼去报刊阅览室翻看杂志。那时候很喜欢一本名叫《博览群书》的杂志。后来,有人为这本杂志做了一本选辑,我在书店看到,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书名叫做《透过冰雪的思考》,七八年过去了,google上已经很难搜索到这本书的踪影,...
评分日瓦戈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三个女人,但实质上他只给予了两份爱情,对托妮娅是亲情之爱,对拉莉萨是充满缘分的知音慰藉之爱,对玛丽娅是无奈的非爱。 日瓦戈和托妮娅从小生活在一起,小时候两人都建立了无比厚爱的亲情关系,与其说他们是夫妻,倒不如说他们更像是兄妹。如果不是托...
三分之一的经典
评分第一次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知道这本小说,记得教科书上是这样评价的——“……西方社会为了诋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把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 后来迫于各方压力,作者不得不被迫放弃领奖。 此后,《日瓦戈医生》在苏联长期被禁,直到上世纪80年代。 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完全没读过这本书,只是作协的同志反映此书抨击十月革命,于是全国上下开始一致批判,多年后他读了一遍觉得也没什么反动的地方,承认当年如果读了的话,《日瓦戈医生》就不会被批判。 今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说,不掺杂任何政治偏见,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不愧是诗人的小说!
评分这才是革命,你们赞美的革命。。。书是好书,很喜欢作者借书中人说出的思考,只是确实不好读,光是毛子复杂的名字和不熟悉的时代背景就够受的了,不要说不习惯的偏意识流的叙述,太影响阅读的愉悦。。。读了译后记发现蓝英年都说不好懂,“诗人写的小说”。。。
评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选择成为医生的他在日后的日子里救了他无数次,而他的人生贯穿着创作,我不知原型是谁,在革命时代,这样的人也许有许多,随波逐流,偶然能选择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把自己逼入绝境。
评分革命前和革命后,什么都变了,什么都没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