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 扬·阿斯曼(Jan Assmann)
出品人:
页数:388
译者:金寿福
出版时间:2015-5
价格:4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2611
丛书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记忆研究
  • 社会学
  • 史学理论
  • 文化
  • 历史
  • 记忆文化
  • 阿斯曼中译本
  • 文化
  • 记忆
  • 历史
  • 传承
  • 社会
  • 认同
  • 集体
  • 经验
  • 认同
  • 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作者简介

扬•阿斯曼(Jan Assmann),国际知名埃及学专家,现为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兼任德国考古研究所、德国历史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研究员。从1970年代起组织有关记忆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开创“文化记忆”理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目录信息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第一章 回忆文化
绪言
一 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莫里斯·哈布瓦赫
二 集体回忆的形式——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
三 文化记忆的类型:“热”回忆和“冷”回忆
第二章 书写文化
一 从仪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二 卡农:如何界定此概念
第三章 文化认同和政治想象
一 认同、意识和反思性
二 民族的产生作为对集体认同的基本结构的升级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
绪言
第四章 埃及
一 埃及书写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充当“法则”的王朝后期神庙
第五章 以色列与宗教的发明
一 作为抵抗手段的宗教
二 起到回忆作用的宗教:《申命记》作为文化记忆的范例
第六章 法律精神促成历史的诞生
一 表现为惩罚与拯救的历史
二 以意志神学为标志的历史被神学化:从“超凡的事件”到“超凡的历史”
第七章 希腊与思维的规范化
一 希腊与书写文化的结果
二 荷马与希腊民族的形成
三 接合性:希腊的书写文化与思想进化
结语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评分

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评分

评分

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评分

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探讨诸多早期文明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方式。论述清晰,展开和衔接问题不大。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成问题,但仍有研究早期思想史和文本形成的方法论价值。

评分

记忆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论述严谨详细,案例丰富生动,且各有特点和针对性。对于记忆与文化建构、记忆与社会形态、记忆与身份认同等命题的分析清晰到位。翻译质量也可圈可点,虽然文笔略欠,但基本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译后记也很见功力,其本身就是本书的一篇上佳书评。

评分

记忆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论述严谨详细,案例丰富生动,且各有特点和针对性。对于记忆与文化建构、记忆与社会形态、记忆与身份认同等命题的分析清晰到位。翻译质量也可圈可点,虽然文笔略欠,但基本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译后记也很见功力,其本身就是本书的一篇上佳书评。

评分

不错,许多看法深得我心

评分

埃及的仪式正典(神庙的永恒性)和以色列的文本正典(《申命记》以及圣经阐释学)对读,最后引入了希腊书写文化的“接合性”原则(在前人基础上一点一点批判性地靠近真理,产生“思想史”的可能)。成熟的书写文化是所谓“轴心时代”能产生的基础,“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写文化发展的成熟程度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机构所提供的框架和制度保障。从回忆到历史并不是自然的,遗忘才是记忆的自然形式,要“记住”其实反而是艰难又辛苦的义务。“善恶有报”的因果论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公正(连接了法律、宗教和伦理)必须有机构来保证,“互动的公正”促成“回忆空间”,也诞生了历史。借助此书也可以想想中国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真是值得对读,但个人学力实在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