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须凭借一系列方式(记号)而自我确认,而为人所辨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不想过分地强调遗民的特殊性,而更关心其作为“士”的一般品性。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遗民”是士与当世的一种关系形式,历史变动中士自我认同的形式。士对“历史非常态”的反应,往往基于士的普遍生存境遇与生存策略。
赵园,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出生于兰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及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图景
评分可以。
评分非专业不读亦可,若作为扩展知识面来说又过于偏狭。如读可不通读,选其总结性阅读扩充即可
评分质疑与反思:P225「据言论推断事实,在任何情况下都须计及其间的误差。」 此言直指陈寅恪、余英时之属。 遗民是一种身份吗?遗民的坚守是对前朝的愚忠(联系是否为官之标准)吗?抑或是对华夏正统的不贰?还是来自周围遗民的道德绑架? 需注意,遗民的认定主要在后世。生前所行之事并未受道德条款约束——真诚?仪式?抑或是表演? 或许在舞台背后,真能看到中国士人的精骨。
评分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