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须凭借一系列方式(记号)而自我确认,而为人所辨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不想过分地强调遗民的特殊性,而更关心其作为“士”的一般品性。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遗民”是士与当世的一种关系形式,历史变动中士自我认同的形式。士对“历史非常态”的反应,往往基于士的普遍生存境遇与生存策略。
赵园,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出生于兰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及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这部书的副标题是《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也就是说本册的主题是围绕遗民话题展开,从遗民的生存方式,到遗民如何自视,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我总觉得赵园九十年代转向明清之际研究,与当时八十、九十年之际的政治运动有关,导致整整一代学人彻底倒向了遗民心态。可以与之印证的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同样产生了某种遗民共鸣。今天,我们还能读出这种仓惶和无助吗?
评分驱使史料甚勤,审慎看待“以诗证史”和尽力避免概论化约的论述态度值得赞赏;然文章拖沓,论点泛而模糊——限于论证技巧之稍弱,本书还是显得略偏文学评论。尾注也不如脚注方便阅读 //好像买错了,北大出版社那本比这本多了两百多页,价格折算下来差几块钱,气人。//少了上编“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下编的“第八章 关于遗民学术”和附录的“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评分有散文的感觉。文字细密,写出了遗民尴尬且艰难艰难的处境。但终究只是描述一些现象而已。《时间中的遗民现象》一篇讲了遗民现象的时间性对遗民心态的影响,有点意思。
评分非专业不读亦可,若作为扩展知识面来说又过于偏狭。如读可不通读,选其总结性阅读扩充即可
评分还是很向往那个阶层和那个年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