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波伏瓦

导读波伏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厄苏拉·提德
出品人:拜德雅
页数:240
译者:马景超
出版时间:2014-10
价格: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2483823
丛书系列: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图书标签:
  • 哲学
  • 女性
  • 女权
  •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 女性主义
  • 西方哲学
  • 波伏瓦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波伏瓦
  • 女性主义
  • 存在主义
  • 哲学
  • 女性觉醒
  • 思想导读
  • 法国文学
  • 女性写作
  • 社会批判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重塑了我们对于性别与身份的看法。如果没有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我们今天所知的性别理论根本无法想象。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波伏瓦所提出的“成为女人”和女性作为绝对的“他者”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的主要领域,包括:

•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

• 性别与女性主义

• 文学与自传

• 性经验、身体与衰老

本书援引了波伏瓦的文学和理论作品,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关键性思想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读物。

作者简介

厄苏拉·提德 曼彻斯特大学法语系讲师,也是《西蒙娜·德·波伏瓦:性别与声明》(1999)的作者。

马景超(豆瓣id:Gawiel),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为女性主义哲学,涉及性别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她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主体性、权力与身体,特别是空间与边界的概念如何体现在性别身份与身体中,从此出发探索新的政治想象。在学术领域之外,她亦积极参与社会性别领域的公共活动。

目录信息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译者前言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名缩写
为什么是波伏瓦?
关键思想
1 存在主义
2 伦理学
3 成为女人
4 女性主义实践
5 文学
6 晚年
波伏瓦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西蒙娜·德·波伏瓦思想源流简图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对话萨莉·J.肖尔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 ——对话萨莉·J.肖尔茨 萨莉·J. 肖尔茨(Sally J. Scholz,1968—),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女性主义哲学期刊《希帕提亚》(Hypatia)主编。肖尔茨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

评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 ——对话萨莉·J.肖尔茨 萨莉·J. 肖尔茨(Sally J. Scholz,1968—),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女性主义哲学期刊《希帕提亚》(Hypatia)主编。肖尔茨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

评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 ——对话萨莉·J.肖尔茨 萨莉·J. 肖尔茨(Sally J. Scholz,1968—),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女性主义哲学期刊《希帕提亚》(Hypatia)主编。肖尔茨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

评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 ——对话萨莉·J.肖尔茨 萨莉·J. 肖尔茨(Sally J. Scholz,1968—),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女性主义哲学期刊《希帕提亚》(Hypatia)主编。肖尔茨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

评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波伏瓦 ——对话萨莉·J.肖尔茨 萨莉·J. 肖尔茨(Sally J. Scholz,1968—),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女性主义哲学期刊《希帕提亚》(Hypatia)主编。肖尔茨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

用户评价

评分

唯一的新知来自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其余内容在以前的阅读中断断续续地都了解过。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经过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嘲讽后,变得有些可笑。波伏瓦的主张“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长为女人的”,一言以蔽之,女人是他者。在男权中心社会,女人是按照理想女性的物化模型来长成的。解构主义说,男人和女人并非是严格二元对立的,男人之所以为男人,是因为有他者的女人存在,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女人的存在,男权中心便不复存焉。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是互为依靠的两个概念,他们远非是互为异己的概念,反而是切己的。当然这并非是在为男权开脱。相反正因为女人是如此切己的,男人才如此地握紧权力不松手,因为女人在时刻冲击着那看似严明的界限,那一堵墙。关于女人的物化和他者概念阐述,精神分析学似乎讲得更好。文学介入说很可笑。

评分

这本书挺适合入门的。讲的不深,容易理解,介绍的方面也算齐全,最后也给出了进一步阅读的书单。

评分

我觉得有两点挺好,一是没有花很多笔墨纠缠在与萨特的关系中,二是将重点放在性与性别研究中,由《第二性》出发将上世纪欧美的女性主义理论做了个小总结。我觉得《晚年》也挺有意思的,某种意义上存在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弥补,她一生都在关注边缘与弱势,并为之抗争疾呼

评分

相比于萨特,波伏娃对存在主义的阐发更温和些

评分

说实话我对女权主义不感兴趣,所以看得很少,这一本把波伏娃作为哲学家来叙述,也是不得已,因为她也确实不能纯看做文学作者。说到底,还是法国知识分子最贴切。本书介绍了波伏娃经科耶夫对黑格尔的吸收,及关于情境、女性角色与性别的建构、衰老的体验等早中晚期思想,特别是备受争议的“母性不是女性的本能”等观点,指出《第二性》的影响力是在60年代以后才发生作用。书最后是本书译者和他导师的简短对话,算是bonu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