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莫里斯·布朗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学理论将是不可想象的。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这些关键性的理论家都受到了布朗肖作品的深刻影响。
这本浅显易懂的导读:
1.“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地介绍布朗肖的作品,并将它们锚定在具体的历史和知识语境之中;
2.考察布朗肖对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的理解,考察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
3.甚至把布朗肖最复杂的观点也清楚明白地阐释给初学者;
4.概述布朗肖的作品对批评理论所产生的持久影响。
对于那些想要把握当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法国思想的读者,最好的建议当然是从头开始:从布朗肖开始,从这本导读开始。
乌尔里希·哈泽(Ullrich Haase):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讲师。
威廉·拉奇(William Large):普利茅斯圣马可与圣约翰大学学院讲师。
译者简介
潘梦阳(豆瓣id:梦阳),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为儿童文学类杂志编辑。主要兴趣方向为现当代西方文学与 哲学,尤其关注文学和哲学的交界领域。
刚拿到书,翻了下导读,还不错。 看到有一个小地方译得好像不对:Èze-ville,ville在法语中一般是城市、城镇的意思,百度了一下,有的翻译成“埃兹小镇”,维基上说埃兹小镇是由十几个小村组成的,没有到过法国,具体不了解,但翻译成“维尔”则是不太对的。
评分布朗肖的夜与火 汪海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 可是,那将要到来的读者是谁?在中国,什么样的读者会阅读布朗肖? 布朗肖不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更准...
评分布朗肖的夜与火 汪海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 可是,那将要到来的读者是谁?在中国,什么样的读者会阅读布朗肖? 布朗肖不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更准...
1、生是个别化的徒劳无益,有高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操控力量为生划定了界限,即使永生的西绪弗斯也不法逃离。有之于具体生命体的两片荒谬:盼求永生而不得,渴望暴毙而只能从现实想象获得死亡的快感。2、我们想象西绪弗斯是幸福的,也可以想象持有向死的骄傲是幸福的,“幸福”只不过是被死亡溶解的万千词语中最平凡的一个。3、我羡慕阿里娅,并非是赞美那虚幻的征服死亡的勇气,也并非她对支配权的保有,而是她的泰然自若指向一种隐藏起来的消失,是某人非个人的、中性的阴影。4、死亡之人与垂死之人是异质且隔着亿万的真空,是没有真正任何联系的绝对纯洁关系,那死去的失去了体验和交流的能力。只剩单向的甚过死亡的垂死之人体验世界缺场的恐怖,被暴露在完全的存在中,嘴唇战栗说不出“死亡是?”
评分能把enigmatic的布朗肖介绍得这么通俗很不容易,但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单薄,各章之间重复稍多,《布朗肖之后》那章也可以写得更实在一些。顺便推荐王钦的《文学与死亡的权利》讲疏,极凝练地涵盖了布朗肖的几个关键论题。
评分昨晚读完的。书的后记是我硕士的斜对门、如今人大中文系教师汪海写的,我最早读过一点布朗肖就是当年通过他,但那时是把布朗肖作为文学理论家进行接受。这本书把布朗肖归为哲学家,无疑扩大了我的眼界,但文学与政治、伦理、死亡的关系的确在布朗肖的论述中居于核心,从他的文学理论进入是正途。此书翻译的很流畅。
评分适合作为了解布朗肖的入门读物,另外narrative译作叙事稍显不妥,毕竟由于布朗肖的文学文本很少涉及具体的event所以很难用叙事一词来概括,或许译作“叙述”相对合适些。
评分文学的本质就在于它没有本质,下定义并非不可能,但我们从不"一般地"阅读文学,而是与具体的作品发生联系。阅读经验是反概括的。文本的不可还原性只能通过解释失败来得到揭示,而非放弃阅读和解释。文本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就在于其意义的过剩,判断标准在于其独一性(singularit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