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曆史 張暉 明清史研究 古典文學 明清史 古典文學及研究 文學研究 詩
发表于2025-02-14
帝國的流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明時期(1644—1661)經曆瞭四個小朝廷,其間士人撰寫瞭大量的詩歌,本書通過細緻考訂南明詩歌,可以見齣士人們不約而同地述說著同一個主題,即“帝國的流亡”。本書上編“詩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規模流亡的狀態,疆土日漸淪喪、人心渙散,以至於士人最終在精神上無所依憑,隻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死亡、返迴故鄉和皈依佛門。下編“流亡中的詩歌”返迴詩學主題,意在討論詩歌對於南明士人來說,意義究竟何在?分為絕命詩、殉國詩、悲傷的詩學等專題。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在考辨文獻的基礎上進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尋他們為什麼選擇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態下所發生的種種境遇,設身處地的體會傳統士人在睏境中的痛苦抉擇,還有他們身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精神。
這部英纔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遺稿,現在成書的部分,基本實現瞭作者原擬目錄的六七成。讓人稍感欣慰的是,作者的研究意圖和核心論旨,在書中已經完全展現齣來瞭。根據記錄,張暉最後一次的修改保存到他猝然去世,僅相距四天。張暉帶著永遠的遺憾走瞭,但書中新鮮的問題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他拼命治學的精神,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啓示、激勵和感動!
張暉(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理論,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中國“詩史”傳統》(2012)、《無聲無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即齣)、《張暉晚清民國詞學研究》(即齣);整理作品有《施淑儀集》(2011)、《忍寒詩詞歌詞集》(2012)、《陳乃文詩文集》(2014);編著有《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2006)、《忍寒廬學記:龍榆生的生平和學術》(2014)、《中國文學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即齣)、《龍榆生全集》(即齣)。
與嚴迪昌的《清詩史》屬於同一路的作品,有思想,但這種思想會被不斷排比羅列的材料所淹沒,這是這一類研究方式的普遍問題,有材料而無法或無法充分讓材料會說話、說好話。另一個覺得遺憾之處在於,書中引用已整理的文人文集極多,但南明文人群體中應該還包括瞭眾多詩文集沒有被整理齣來的人。當然,這兩個問題可能都是書為未竟稿所緻,但我想說的是,過高評價與過低評價一樣值得懷疑。我從不懷疑張暉的纔分,我隻是在想是什麼造成他將書寫成這樣?絕不是他的懶惰或無識,我相信是過多瑣事的拖纍,這正是當前年輕學者普遍遭遇的問題:擔任太多無謂或少謂的職務瞭,他們的正職是“學術民工”,副職纔是學者
評分觸目驚心,嘆為觀止!
評分畢竟是殘稿,一嘆作者英年早逝,二嘆南明研究材料如山卻凋敝至斯
評分總不能因為作者去世瞭就說書寫的好吧。
評分觸目驚心,嘆為觀止!
附录二南明诗人存诗考有些瑕疵,(有些似乎是编辑的错误)如:184页侯峒曾卒年标为1684,误,当为1645。211页阮旻锡小传记事颇乱,如误记“郑经降清”。221页——222页吴应箕小传中,阮大铖误为“阮大铁”。
評分原载《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4年3月30日。 《帝国的流亡》是一部“作者已死”的残缺之书,目前的成书状态,恐非作者张晖所愿意呈现的,却自有其残缺的真实。这就好比诗歌载录历史,从来就充满着残缺甚至扭曲,却建构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积累,从而也塑造着历史。 ...
評分《帝国的流亡》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象征着早逝的作者的未竟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张晖多年来对原有文学史研究范式反思和不满之下,对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次全新尝试。概言之,在这一书写中,关注的重心从赏析的文本、或代兴的文体,转向了对诗人精神世...
評分附录二南明诗人存诗考有些瑕疵,(有些似乎是编辑的错误)如:184页侯峒曾卒年标为1684,误,当为1645。211页阮旻锡小传记事颇乱,如误记“郑经降清”。221页——222页吴应箕小传中,阮大铖误为“阮大铁”。
評分读完这本当下名声正隆的书,谈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作者写作此书的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故而在许多方面虽然构筑了大纲,却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例如方以智、王夫之的事迹诗文描述得过于疏浅,同时在全书整体的结构上依然显得有些突兀。最后在资料搜集的完整性上也有些...
帝國的流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