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流亡

帝国的流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晖
出品人:
页数:251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1
价格:CNY 2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13922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张晖
  • 明清史研究
  • 古典文学
  • 明清史
  • 古典文学及研究
  • 文学研究
  • 流亡
  • 帝国
  • 历史
  • 政治
  • 权力
  • 命运
  • 反抗
  • 文明
  • 孤独
  • 挣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在考辨文献的基础上进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设身处地的体会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这部英才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遗稿,现在成书的部分,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作者的研究意图和核心论旨,在书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根据记录,张晖最后一次的修改保存到他猝然去世,仅相距四天。张晖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但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他拼命治学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启示、激励和感动!

作者简介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即出)、《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即出);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即出)、《龙榆生全集》(即出)。

目录信息

序 历史叙述的细化与文学研究的拓展 / 左东岭
代自序 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
导论:内容与旨趣
上 编 诗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奔赴弘光
二、奔赴隆武
三、奔赴永历
结语
从军、逃亡与贬谪
一、奔赴前线
二、方以智的逃亡
三、流亡中的贬谪
四、中央与地方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生还
一、钱澄之自粤返皖
二、方以智自桂返皖
三、汪启龄自粤返皖、王夫之自粤返湘等
四、屈士燝、屈士煌兄弟自滇返粤
结论
下编 流亡中的诗歌
士大夫的绝命诗
一、南明绝命诗概说
二、刘宗周的绝食
三、瞿式耜的狱中诗
四、死亡的公共性:张煌言的死
五、绝命诗的价值和意义
悲伤的诗学
殉国诗
残稿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死还
诗与血腥
鬼和坟墓
绝望感的层次
女性绝命诗
死亡的诗学
附录一 原目次
附录二 南明诗人存诗考
参考文献
整理后记 / 曾诚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帝国的流亡》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象征着早逝的作者的未竟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张晖多年来对原有文学史研究范式反思和不满之下,对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次全新尝试。概言之,在这一书写中,关注的重心从赏析的文本、或代兴的文体,转向了对诗人精神世...  

评分

知识人如何在时代中自处?——张晖《帝国的流亡》读后 张晖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他未刊的论文与著作也逐渐发表出版,让人们对他短暂的学术生涯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已经出版的遗著中,《帝国的流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书后附录的《原目次》是作者生前拟定的,包括导论、...  

评分

附录二南明诗人存诗考有些瑕疵,(有些似乎是编辑的错误)如:184页侯峒曾卒年标为1684,误,当为1645。211页阮旻锡小传记事颇乱,如误记“郑经降清”。221页——222页吴应箕小传中,阮大铖误为“阮大铁”。  

评分

附录二南明诗人存诗考有些瑕疵,(有些似乎是编辑的错误)如:184页侯峒曾卒年标为1684,误,当为1645。211页阮旻锡小传记事颇乱,如误记“郑经降清”。221页——222页吴应箕小传中,阮大铖误为“阮大铁”。  

评分

读完这本当下名声正隆的书,谈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作者写作此书的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故而在许多方面虽然构筑了大纲,却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例如方以智、王夫之的事迹诗文描述得过于疏浅,同时在全书整体的结构上依然显得有些突兀。最后在资料搜集的完整性上也有些...  

用户评价

评分

按时间来说,还是晚明到南明之际的诗人社交,没有看出什么帝国的影子。整体框架太历史学了,加一点浪漫笔调的渲染,不太能看得出有什么文学史研究的必要,难道比历史学者更会读诗,就是文学研究的家法么?

评分

感觉功力还不够,功力未成故而像是未成稿

评分

毕竟是残稿,一叹作者英年早逝,二叹南明研究材料如山却凋敝至斯

评分

读了三分之一有余,实在看不下去了,弃了吧。工夫下了不少,然而不算诗集校释,不算文学史,不算诗史互证,说不上算什么,颇有几分不伦不类之感。

评分

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