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齣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齣: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傢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彆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嚮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齣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後因分歧與弗氏告破裂。創立個體心理學,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曾主持召開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1934年定居紐約,1937年赴蘇格蘭亞伯丁做演講時病逝。主要著作作:《超越自卑》《生活的科學》、《人類麵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 ——阿德勒 幸福就是能合作 读前问题: 1.剖析:非理性的自卑何以成为可能? 2.如何超越? 解答: 1.根源于“存在主义的焦虑”,在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合作能力时,因退缩而使得自卑成为可能。 2.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似乎许多家心理学流派...
評分很多空话,营养不多,有些时候感觉作者很像圣母。尤其把人生意义简单定义为为他人做贡献,然而却说不出为什么简单地只是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服务人生意义是什么。作者认为留给人类后世的遗产都是大部分人认为有意义的并且是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作品,所以我们要以为他人做贡献而活...
評分1986年,安徽宣城 新华书店,高中生的我,进去瞧了瞧,看了看封面,读了读前言,翻了翻内容,读了两段文字后,决定花1.60元买下来。不贵,真的。(1984年年底的通货膨胀,令万元户已不再是罕见了。) (如果你想知道当时的封面 ,可以看一眼:http://www.douban.com/subject/1...
評分习惯了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先到豆瓣上来看看别人的评价,似乎更能有助于理解这部作品。第一次自己也来试着写写感受,尽管肤浅,却是自己最真实的体验。 书里提到的最初体验,让我着迷,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风格都在4、5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我也努力地回想我的最初...
醫生阿德勒,原名《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主要說人生是追尋意義的,用閤作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職業,人與性彆中可以找到最好的健康的意義。
评分阿德勒從自身的經驗總結齣瞭很多有意義的知識,從人需要閤作這個角度來看待一切心理問題,跟作者自身的經曆有很大關係。阿德勒更強調人的社會屬性以及意識層麵的內容,這使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認知學派有一定的前後起承關係。
评分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典籍,久負盛名,但亦有缺憾。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阿德勒認為從自卑感到優越感或安全感的追求主宰著一切行為,這可能是一種確定論,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不太認同,但依然是一本好書。
评分內容不錯,很全麵的個體心理學基礎讀物。翻譯的水平實在是有點差,有點直接榖歌翻譯的意思,後半部分引經據典的又像是另一個人翻譯的…
评分161022,曹晚紅的譯本還不錯。唯一的收獲是“虛無的陰影”以及對教育的一些看法。值得稱贊的是書裏對婚姻傢庭的解釋十分平權,八十多年前的書,不容易(雖然很多觀點都過時瞭,包括建議不要婚前性行為)。後麵幾章很潦草,第九章“犯罪及其預防”真的就是車軲轆來迴說,論點和說教育那節簡直一模一樣。十分煩人。太主觀也太牽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