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克里斯托弗•拉什 Christopher Lasch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自恋主义文化》、《最小的自我》等。曾有人评价说,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引起公共论坛的震撼。他的文章忠于事实、风格特异,又平易近人,每部作品的出版总会引起极大轰动。
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
评分该书针对种种自恋所引发的症状简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治疗方法,在这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正念。正念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冥想的方式,排除当下的其他杂念,专注于积极的意识。谦逊和自我同情,表达感恩都对自恋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毕竟我们都希望能生活的更加和谐,而不是整天如同炮仗...
评分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
评分一、个人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马尔萨斯陷阱? 在两百年前工业社会刚刚崭露头角、世界人口爆炸近在眼前的时候,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做出了一个因为错得离谱而十分出名的悲观预言:农业社会的人口灾难即将出现。在农业时代的社会里,人口增长使经济和社会...
评分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
序言一语成谶。最惊人的一个观点足以解释后现代社会中焦虑的起源,当儿童教育责任被从原生家庭剥夺,本该由个体经验连续覆盖的历史观念逐渐弱化为对未来的枯竭想象。作者抽丝剥茧的解释了一系列现象中的作用机制,自二战后消费主义文化兴起而开展的表象审美主义的需求再造,当人们将世界作为自我反射的镜子,最终将丧失一切真实感。
评分基于批判视角的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危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粗浅的表象化审美,以及把世界完全视为自我映像的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三者之间的因果互动,是理解这一危机的钥匙。作者基于文化史和精神分析层面的独特解读,让本书在现代性批判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评分以前看过,补记一下。论述很精彩,虽然说的是70年代的美国生活,但用来观照当下中国城市人的日常也毫无违和感。我们所面临的那些时髦的困惑和问题,人家早就研究过了(但是他们没有的问题我们有呀,扳回一城
评分文化怎么会凭空产生,它的存在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当然了,文化也具有自发性,它绝不是我们想要它变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愿以偿的。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有多少选择的权利?我们在商品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中随波逐流,同时又被告知时代的主旋律如何需要我们这一代做出怎样的努力。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这岂是时代的主人所赋予的,我想我们只是特定时间段的附庸,强制性得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找一块净土无异于在万籁俱寂中发出心底的呐喊,在集体主义盛行中找寻自由,在个人主义猖獗时渴望合作,我们就被贴上了最不合时宜的标签:自恋,躁动,抑郁,冷漠,精神分裂。这并非是我们抑制住的愤怒,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最自然的体验。尽管进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都不得不承受进步的代价,或者说这就是进步本身。
评分我很自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