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克里斯托弗•拉什 Christopher Lasch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自恋主义文化》、《最小的自我》等。曾有人评价说,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引起公共论坛的震撼。他的文章忠于事实、风格特异,又平易近人,每部作品的出版总会引起极大轰动。
一、个人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马尔萨斯陷阱? 在两百年前工业社会刚刚崭露头角、世界人口爆炸近在眼前的时候,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做出了一个因为错得离谱而十分出名的悲观预言:农业社会的人口灾难即将出现。在农业时代的社会里,人口增长使经济和社会...
评分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
评分不经意间窥探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却发现今天的中国却也遭遇着相似的命运。在这个极度崇尚消费的时代,我们承受着娱乐的弊病、个人主义的兴盛、大众化教育背后的新型文盲……甚至于我们的自恋主义有意掩盖着内心的空虚,甚至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寻找着日常生活的逃避。我们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但又害怕这种关注把我们逼近死角。自恋者对未来毫无期待,只关心自身周围的事情,越来越喜欢浏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鸡汤。当青年被空巢包裹,当中年被危机降临,我们如何在心理危机时代得以生存。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自己的镜子,却发现镜子提供的安全感转瞬即逝。
评分深度可以,社会结构批判+精神分析,但感觉还是不过瘾,缺乏齐泽克的灵光一闪。翻译也拗口。
评分文化怎么会凭空产生,它的存在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当然了,文化也具有自发性,它绝不是我们想要它变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愿以偿的。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有多少选择的权利?我们在商品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中随波逐流,同时又被告知时代的主旋律如何需要我们这一代做出怎样的努力。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这岂是时代的主人所赋予的,我想我们只是特定时间段的附庸,强制性得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找一块净土无异于在万籁俱寂中发出心底的呐喊,在集体主义盛行中找寻自由,在个人主义猖獗时渴望合作,我们就被贴上了最不合时宜的标签:自恋,躁动,抑郁,冷漠,精神分裂。这并非是我们抑制住的愤怒,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最自然的体验。尽管进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都不得不承受进步的代价,或者说这就是进步本身。
评分语境,难有共鸣
评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2vvdj.htm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