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主义文化

自恋主义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出品人:
页数:214
译者:陈红雯 吕明
出版时间:2013-8
价格:3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60855
丛书系列:大学译丛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自恋
  • 美国
  • 克里斯托弗·拉什
  • 文化
  • 美国文化
  • 自恋主义
  • 文化现象
  • 心理分析
  • 社会行为
  • 个体认知
  • 现代文化
  • 自我认同
  • 消费主义
  • 身份建构
  • 情绪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拉什 Christopher Lasch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自恋主义文化》、《最小的自我》等。曾有人评价说,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引起公共论坛的震撼。他的文章忠于事实、风格特异,又平易近人,每部作品的出版总会引起极大轰动。

目录信息

前言
第1章 觉悟运动和社会对自我的入侵
历史时间感的淡薄
精神治疗的情感
从政治到自我反思
自白和反自白
内心的空虚
激进主义对“独处主义”的批判
对独处主义的批判:理查德·桑内特论公共人的没落
第2章 我们时代的自恋主义性格
作为人类状况之比喻的自恋主义
心理学和社会学
近期临床文献中的自恋主义
对自恋主义的社会影响
逆来顺受者的世界观
第3章 变化中的成功含义:从霍雷肖·阿尔杰到幸福的勾引者
工作观的原来意义
从“自我培养”到通过“赢家形象”作自我宣扬
成就的失色
社会生存的艺术
个人主义的登峰造极
第4章 虚假自我意识的陈腐性:政治及日常生活的戏剧
商品的宣传
真理与可信性
广告和宣传
作为表演的政治
作为街头剧的激进主义
英雄崇拜和自恋的理想化
自恋主义与荒诞派戏剧
日常生活的戏剧
具有讽刺意义的对日常生活的逃避
没有出路
第5章 体育运动的衰退
娱乐精神与提高民族地位的狂热
赫伊津哈论《游戏的人》
对体育运动的批评
体育的渺小化
帝国主义和对勤奋生活的狂热
对公司的忠诚与竞争
官僚主义和“集体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和娱乐工业
作为逃避的闲暇
第6章 教育与新文盲
麻木的普及
能力的衰退
现代学校体制的历史根源
从工业纪律到人力选拔
从美国化到“调节生活”
基本教育与国防教育的矛盾
民权运动与学校
文化多元化和新的家长制统治
巨型大学的兴起
文化“精英论”及其批评家
成为一种商品的教育
第7章 再生产的社会化和权威的崩溃
“工人的社会化”
少年法庭
父母教育
对放纵行为的再思考
对真实感的迷信
“职责转移”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自恋主义、精神分裂症及家庭
自恋主义与“缺席的父亲”
权威的取消与超我的转化
家庭与其他社会控制机构的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家庭的工厂
第8章 逃避感情:性战争的社会心理学
个人关系的肤浅化
两性战争的社会史
性“革命”
共处
女权主义和两性战争的加剧
调解策略
男性幻想中阉割男人的女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男女心灵
第9章 更新生命信念的破灭
对衰老的恐惧
自恋主义与老年
衰老的社会理论:作为人为地退出舞台的“成长”
延年益寿:衰老的生物理论
第10章 没有父亲的家长制
新富与旧富
作为统治阶级的管理权贵和专业权贵
进步主义和新家长制统治的兴起
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
对官僚制度的依赖与自恋主义
保守派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 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

评分

一、个人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马尔萨斯陷阱? 在两百年前工业社会刚刚崭露头角、世界人口爆炸近在眼前的时候,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做出了一个因为错得离谱而十分出名的悲观预言:农业社会的人口灾难即将出现。在农业时代的社会里,人口增长使经济和社会...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不经意间窥探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却发现今天的中国却也遭遇着相似的命运。在这个极度崇尚消费的时代,我们承受着娱乐的弊病、个人主义的兴盛、大众化教育背后的新型文盲……甚至于我们的自恋主义有意掩盖着内心的空虚,甚至于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寻找着日常生活的逃避。我们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但又害怕这种关注把我们逼近死角。自恋者对未来毫无期待,只关心自身周围的事情,越来越喜欢浏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鸡汤。当青年被空巢包裹,当中年被危机降临,我们如何在心理危机时代得以生存。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自己的镜子,却发现镜子提供的安全感转瞬即逝。

评分

语境,难有共鸣

评分

深深体会,细细品味。说的是社会心理问题,其实我觉得却很像是我个人的表征。

评分

已购。四星半,出版于79年书,现在看来也像说的是这里。但这种“像”可能因为作者表述是论断式的,模糊的。他对现象的描绘比他的心理分析好。。。现代人既已向公司献出了他掌握的绝大多数技能,就再也满足不了他自已的物质需要了。家庭不但丧失了其生产功能,并且也丧失了它的许多再生产功能,以致男男女女们在没有领有一定文凭的专家的帮助下甚至都抚养不了孩子。自助传统的衰退也使一个又一个日常生活的功能消失,并使个人依赖于国家、公司和其他官僚机构。自恋主义是这种依赖性在人类心理上的反映。尽管自恋主义者不时会幻想自己权力无限,但是他却要依靠别人才能感到自尊。离开了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观众他就活不下去。他那种脱离家庭纽带和社会机构束缚的表面自由并不能使他做然挺立,也不能使他作为一个个人发出光辉。

评分

感觉译文的跳跃性有点大,缺少细致论证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