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 柄谷行人
出品人:
页数:220
译者:赵京华
出版时间:2013-7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1717023
丛书系列:柄谷行人文集
图书标签:
  • 柄谷行人
  • 日本文学
  • 日本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
  •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 文學理論
  • 文论
  • 日本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学起源
  • 20世纪文学
  • 日本文化
  • 文学史
  • 小说发展
  • 社会背景
  • 作家研究
  • 思想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批评随笔结集。1980年成书以来,这部代表日本后现代批评水准的经典著作受到高度评价,同时随着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土耳其文版等的陆续问世,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由八章构成,分别探讨了风景、内面(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结构力(文学叙事)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并从明治20年代的日本文学和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挖掘出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这种对文学现代性的解构分析,揭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诞生与民族国家建制的共谋关系,以及其本身的制度化性格。这种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解构现代性文化的写作策略,显示了批评家柄谷行人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重建文学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阐释构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ojin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先后获经济学学士和英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他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于2004年由岩波书店出版。

目录信息

中文版再版作者序(2013)
中文版作者序 (2003)
英文版作者序 (1991)
一 风景之发现
二 内面之发现
三 所谓自白制度
四 所谓病之意义
五 儿童之发现
六 关于结构力——两个论争
七 文类之死灭
八 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 (1992)
文库版后记 (1988)
德文版序言 (1995)
韩文版序言 (1997)
译者名词简释
译者后记 (2002)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原先是导师复印的第一章,《风景的发现》,啃的是原版,很累,通读了四五遍。果真应验了智商是硬伤的话。大神的2个观点只能勉强讲出一个容易的来,将绘画中的透视法山水画导入文学批评中来阐明颠倒的问题实在是没有搞懂,便吱吱呼呼地扭捏半天没说出来。不过,通读全书后,感觉...  

评分

“风景一旦确立之后,其起源就被忘却了。这个风景从一开始便仿佛像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之物似的。其实,毋宁说这个客观之物实在风景之中确立起来的。” 经由“透视法”而从山水变为风景,正如文学中“写实”的诞生,“自然主义”也并非是自然的。 柄谷行人在这本书里要做的,...  

评分

评分

柄谷的行文思路是一而贯终的,所以,每一章的内容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其本质内涵是相同的,在这里讨论“儿童”一节。首先要强调的是柄谷所说的“儿童”与孩子和“大众”与柳田国男的常民的理解,常民和孩子都是具体存在于社会中的人,而“儿童”与“大众”则是知识人为发现自我...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好多看不懂,据说是解构主义,真是好松散的

评分

读此书需要对日本文学史和现代日本社会有所了解,而作者所用的批评方法又是很西方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透过“风景之发现”和“内在主体性”的觉醒,追根溯源,对现代文学的不证自明性提出质疑,文学在这里被披上了社会乃至政治的意义铠甲,勉强读完,不甚了了。

评分

读此书需要对日本文学史和现代日本社会有所了解,而作者所用的批评方法又是很西方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透过“风景之发现”和“内在主体性”的觉醒,追根溯源,对现代文学的不证自明性提出质疑,文学在这里被披上了社会乃至政治的意义铠甲,勉强读完,不甚了了。

评分

有生以来读得最慢的书。思维的更新、方法的启发就不提。几篇后记也很值得一读。ps.第八章读起来有些吃力,囫囵吞枣了。抄个“简单”版的作者自叙吧——“简单说、我在此书中指出: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东西(如文学中的风景、言文一致运动、小说的自白等),都是某个特定时期(明治20年,1890年)确立起来的现代文学装置而已。”

评分

作者以"风景之发现"为角度,侧写重评明治20年代文学之”内面"",即作为“意识的风景”。并通过对自白制度的阐释,意图批判日本现代以来作为不证自明而存在的书写语言。期间穿插了对于以“结核病”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学现象之考察,以及两种结构力的论争,最后以“”文类之死灭”作为收场而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作者观点直率且态度鲜明,行文婉转晦涩一如日本文学之模糊的审美语态。曲折之读,不甚了了。加之我对于日本历史、文学史、理论史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匮乏,故而尚且无法明晰其挣扎之具体意义,然而三十多年后仍旧被称为文论经典想必仍有其反思价值。此外,他对于“文学”与"政治"的思考提醒我开始注意它们之间精密的关联性,以及文学的社会性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