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本書名為《士與中國文化》,實則上起先秦,下至1930-40年代現代知識人代士而起。作者考察了士人之簡史:先秦遊士,秦漢吏與師,魏晉南北朝名士和高僧,隋唐除了佛教徒還有詩人文史如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宋范仲淹到近代梁啟超。正如韋伯考察ideal type of social action,作...
评分本書名為《士與中國文化》,實則上起先秦,下至1930-40年代現代知識人代士而起。作者考察了士人之簡史:先秦遊士,秦漢吏與師,魏晉南北朝名士和高僧,隋唐除了佛教徒還有詩人文史如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宋范仲淹到近代梁啟超。正如韋伯考察ideal type of social action,作...
评分 评分看结构,是想写一部关于士”的中国文化史,但作者对”士“的理解和梳理并不像其学术后期那么清晰系统(如《朱熹的历史世界》),仅有的观点亦未能贯穿一致,第三章之后的专题,支离破碎之处甚多、勉强之文甚多。第一章《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算是绪论,着力最深;第二章...
古代的士文化演变成今天追求道的知识分子
评分余英时先生岂是你们高等华人能黑的?(抠鼻)
评分试图再建新中国成立后被历次运动打断的知识分子的脊梁,同时也有一丝丝期盼,希望道统在政统之上,知识分子能左右政治走向,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这部早年间的作品,身上有着乃师钱穆浓浓的色彩,以思想史治政治史,行文大开大合,难怪当时国内甫一发行就洛阳纸贵,即使放在今日,影响力也丝毫不弱。当然,很多论点不一定同意,一些中西比较也不一定赞成。
评分余英时先生岂是你们高等华人能黑的?(抠鼻)
评分古代的士文化演变成今天追求道的知识分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