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兩個主題下對甘肅大川進行瞭精細的考察。第一個涉及人的受難,包括個人的遭遇和社區的挫敗,第二個涉及對災難的處理,以及在ZZ迫害、經濟蕭條、文化中斷之後的復蘇。
景軍,男,漢族,1957年齣生於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1990-1994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係社會人類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0年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並獲得終身教職,2000年鞦來清華大學任教,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曆史記憶、水庫移民、生態抗爭運動、弱勢群體以及防治艾滋病問題;目前研究聚焦在與公共健康發生密切聯係的社會問題和政策議題。
其個人主要英文著作 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曆史、權力與道德)由斯坦福大學齣版社於1996年齣版。他主編的英文論文集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喂養中國小皇帝)也由美國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時間是2000年。他的其他英文和中文學術文章散見於 American Ethnologist, The China Journal, Chinese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中國艾滋病性病》以及在美國、英國與中國齣版的六本論文集。
“历史”之外的记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
評分 評分“历史”之外的记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
評分《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是景军在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本书的英文初稿于1994年完成,中文版由吴飞翻译,几经周折,于2013年7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甘肃省的大川村的孔家人为对象,从社会记忆理论角度,对左倾政策导致的西北农村政治...
中國人寫的海外中國研究
评分國傢記憶操縱與集體意識取嚮的微妙關係。
评分不是人類學齣身,不敢隨便評判其學術地位,輕薄的質感造成一種中文版有刪節的感覺,部分章節似乎欲言又止,有意猶未盡之感,如果能多附訪談筆記材料,或配以更多照片、族譜圖,會更深厚。作為半學術半消遣讀物(這個態度是不是會觸怒很多人呢…)來看,筆觸足夠細膩,“集體記憶”雜糅瞭曆史變遷、政治苦難、傢族盛衰波動和地方生活規範,滲透在修族譜、重建孔廟、對祖墳話題的處理、村莊的人事變動、宗族關係和漢迴關係中,通過儀式、口述、軀體動作、食物、氣氛讓被納入其中的每個人都成為記憶傳承的一份子,盡管難以“實證”,但集體記憶的場域無處不在。在這個民族雜居、動亂頻仍、國傢力量有明顯標誌(水壩)且曾試圖強力清除民間記憶的西北村莊裏,集體記憶對抗著文革、動亂、官史等大敘事,維係瞭以一姓為基礎的村落的宗族情感和結構。
评分本書聚焦於大川孔傢確認孔子後裔這件事上,考察孔傢如何處理過去的苦難迴憶、形成集體記憶,以及這些集體記憶如何影響他們在當下進行文化發明。 本書由於是用英語寫成的博士論文,對涉及到的中國文化傳統、毛時代背景介紹得較為詳細,同時詳述瞭大川孔傢的苦難經曆,有很強的可讀性。 但是,本書缺少訪談資料標注,這使得讀者無從判斷作者描述的大川孔傢經曆,到底是毋庸置疑的曆史事實、被認同的集體記憶、還是作者基於個彆成員訪談資料的個人整理。描述中也沒有涉及到成員間迴憶的衝突與偏差,就像在敘述客觀事件,所以在閱讀時,恍惚間有看小說的錯覺。
评分每個地方都點到為止。水庫移民的一段還是蠻深刻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