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声音 传播学 吉見俊哉 文化研究 聲音 日本 日@吉见俊哉
发表于2025-01-22
聲的資本主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聲」的資本主義,或許說白點,
就是人們如何靠「賣聲」撈一筆。
而本書是由技術史的角度來談起。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
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式;此外,「國家」為了統治需求,加速將這些發明普及全國,才使聲音的市場真正發展,資本主義才算真的運轉。
本書以近乎說故事的手法,透過大眾的想像、資本的欲望、國家的策略,闡明「聲音」媒介的歷史性與社會性,重新理解人類的感覺世界與構成,或許對於我們理解未來網路雲端的聲音,也能開拓全新的視野。
第1章的議論以電氣技術與大眾想像力的關係、有關電磁能的神祕印象,還有業餘者與專家的分化等為主題,指出從十九世紀後半大量出現的音響媒介,全是以電氣技術為基礎。在二十世紀影像媒介電子化以前,音響媒介已率先完成電子化;換言之,就像薛弗適切地將之命名為「電氣革命」,這種與電氣技術的結合,正是起自十九世紀後半,聽覺環境技術性變貌的根底。
第2章提及埃米爾.貝林納(Emile Berliner)的圓盤唱片,讓聲音紀錄(ecriture)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從愛迪生的留聲機到唱片確立期間,興起了聲音記錄技術與音樂消費文化的社會性結合。第3章則介紹,1920年代的美國會出現理應包含許多歧異的「類電話」媒介,收斂成接近今天概念上作為個人媒介(personal media)的「電話」,與唱片一樣是聲音消費文化力量的作用。
而正如第5章所觸及,1920年代的美國對於廣播的概念也在進行由業餘者的無線模式轉變成廣播模式。另外,第4章與第6章想指出,儘管不如美國的事例明顯,但部分類似的變化也在戰前、戰後的日本發生。終章則針對國家的作用力與聲音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說明,並總結全書。
吉見俊哉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
譯者簡介
李尚霖
開南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譯有《陰翳禮讚》(谷崎潤一郎著,臉譜出版,2007年)、《伊斯蘭的世界地圖》(21世紀研究會著,時報出版,2004年)。
业余无线电玩家主张的“空中自由使用论“的主张;权田的娱乐观;广播即是缺乏空间的媒介、又是超空间的媒介;“二度声音文化”;广播、电话传至日本之后的发展路径与欧美国家的异同;电话由公领域转制私领域的过程与原因;复制的声音导致的lo-fi状态;德国学者皮卡德对广播、电话等声音复制技术的批判;Carolyn Marvin做的关于技术和社会结构的相关研究。
评分日本学者的媒介考古。主要涉及声音复制媒介在诞生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的装置变动。突破了麦克卢汉与谢弗的一元乐观主义与一元悲观主义的认识范式。历史性地复原了声音复制媒介在诞生初期的历史-文化-技术的路径依赖、模糊的差异性与业余性,并与个体感知经验相关联,并追溯了声音复制媒介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力量的介入与民族国家的建构驱力在不同国家与时代逐步走向固化的过程。对留声机来说,其最终走向了声音的商品化;对广播来说,其走向了统制结构(即“子弹论”)。在终章部分,作者指出媒介的生命式运作以沉积的方式进入到三十年代后的生长历程中,继续延续媒介的感觉政治学生命。总体分析思路带着浓郁的本雅明色彩,媒介的生命历程也是从游荡者到人群的过程,可作框架借鉴,讨论声音媒介从可触摸-连接的装置到孤隔物的感知政治学转化。
评分看完Kittler看看亚洲版本的媒体考古。
评分日本学者的治学风格往往如此,史料精细、议论克制。声音媒介在草创初期的丰富面向和民间性的可能受到了产业化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双重挤压,喧哗与沉默同时湮灭,无穷的杂讯最终都向人们传递着同一个声音。
评分日本初期接线员很多是15-25岁少女,职业环境简单、安全,因此许多接线员是仆人接送上班、人力车夫帮助通勤的上层仕女。
﹣這本書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初於日本發表的,本來是在一本雙月刊上刊登的連載文章。令我十分感嘆的是,在日本的雙月刊能刊登這樣深度的文章,以及,廿年以後,我們才在華文世界中看到它。 ﹣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視像所充塞滿滿。能夠對聲音保持一種敏感...
评分﹣這本書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初於日本發表的,本來是在一本雙月刊上刊登的連載文章。令我十分感嘆的是,在日本的雙月刊能刊登這樣深度的文章,以及,廿年以後,我們才在華文世界中看到它。 ﹣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視像所充塞滿滿。能夠對聲音保持一種敏感...
评分﹣這本書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初於日本發表的,本來是在一本雙月刊上刊登的連載文章。令我十分感嘆的是,在日本的雙月刊能刊登這樣深度的文章,以及,廿年以後,我們才在華文世界中看到它。 ﹣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視像所充塞滿滿。能夠對聲音保持一種敏感...
评分﹣這本書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初於日本發表的,本來是在一本雙月刊上刊登的連載文章。令我十分感嘆的是,在日本的雙月刊能刊登這樣深度的文章,以及,廿年以後,我們才在華文世界中看到它。 ﹣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視像所充塞滿滿。能夠對聲音保持一種敏感...
评分﹣這本書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初於日本發表的,本來是在一本雙月刊上刊登的連載文章。令我十分感嘆的是,在日本的雙月刊能刊登這樣深度的文章,以及,廿年以後,我們才在華文世界中看到它。 ﹣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視像所充塞滿滿。能夠對聲音保持一種敏感...
聲的資本主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