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平和的、沉静的,但始终总有力量在扣击思维。希望在阅读过程时时引领读者走进电视新闻理念的深处-用以阅读的书籍能够伴随阅读者,而用以思考的书籍有可能改变阅读者。
前言
十年前,这些满怀理想的激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吸引他们的是创业,十年后的今天,凝聚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仍然是创业-是一种创新机制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活力。尽管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我的同事们却用激情和意志矗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峦。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我曾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四年多,最令我骄傲的是,我曾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评论部部训:“加入新闻评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傍晚,在北京西山宾馆的一个会场里,大家集体通过这个部训时的气氛:郑重,神圣而充满激情。这个部训后来成为新闻评论部特有的部门文化的灵魂。多年里,新闻评论部乃至新闻中心的许多同仁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始终令我欣赏和尊重,因为电视记录的每个画面,情节,事件和故事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是一切优秀节目的原创者。
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身处其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它叙述的是一些电视新闻改革事件以及新栏目实验和大型特别节目动作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还有我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而这些理念和解读必定也受历史环境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坚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来者,勇往直前面不重蹈覆辙。
谨向本书编辑潘振平、插图作者衡晓阳、张亮致以谢意。
2003年5月
孙玉胜,吉林敦化人,1960年生。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现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93年以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报道。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
读罢《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心中仿佛总有一股潜流在暗涌,作者孙玉胜的笔调是平静的,内容却是鼓舞人心的。书中将大量详实可信的事实及的深入浅出的新闻理论嵌入中国电视新闻10年发展变革,让我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精神上都汲取颇丰,经整理我对作者在如下几个问...
评分再次看这本书,依旧觉得很新鲜,里面有许多的话可以寂静推敲,毕竟孙老是经历过来的人,这本书不深却进得很深,很多书像《娱乐至死》就有时觉得看的不那么轻松,而这本书把很多案例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觉得像是个亲历者。 我再次看这本书也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他的魅力在于,他能...
评分 评分微观:怎样做电视 关于真实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为了历史的真实,记者有责任和义务报道真正的事实。记者习惯于报道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事实,但这只是及格标准,优秀的记者不仅要看到事件的表层真实,...
评分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俞虹老师优秀电视节目评析课上。俞虹老师在列出一系列参考书目后,着重推荐了这本《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据俞老师说,这本书是她一个晚上一气呵成读完的。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想,如今的电视新闻发展日新月异,这本写在将近十年之前...
赘述太多。。
评分看得我蛮心血澎湃的。
评分在属于理想者的精神家园中,困难的境遇是暂时的,追求是永恒的,艰辛的现实是眼前的,未来是永恒的。对他们来说,只要精神的待遇比肉体好,生活的磨难就不难承受,因为有更值得在意的未来。所以他们对于眼前的得失不计较,不拘泥,不苟且,不轻易颓丧,不轻言放弃。我始终尊敬和欣赏为理想事业付出全部努力的人。
评分大学时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
评分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