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的敘述者》由趙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討論敘述形式問題,過於深入到細節之中。為瞭醒目起見,我把《苦惱的敘述者》的分析原則在此作簡要說明。在全書開頭講這問題,有先人為主之嫌,實際上,下麵的討論應是全書的結論。建議有興趣的讀者看完全書後不妨再讀此節。
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評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評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評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評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好清晰啊!大師~
评分超級喜歡第二部分,一種貫通瞭的感覺。
评分本書為前作《比較敘述學導論》末章的發展,以獨特的“形式_文化論”解析傳統小說、晚清小說至五四小說的轉型過程。老趙涉入現代文學研究,視野廣闊,結論將革命文學至七十年代的文學史視作傳統城郛郊格局的重建和俗文學中心的確立,頗具啓發。對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見解,與王德威、嚴傢炎等人明顯相異,對唯名校是從的學術格局有所衝擊。不過,本書的論述舉例過多,探討卻淺嘗輒止,總差一點什麼。
评分看得有點費勁……不是文學專業的果然還是不行。對我國古典文學幾乎毫無瞭解也沒興趣,隻想看五四以後的文學分析啊…
评分內容多見於《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挑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