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5卷本,与乔治•杜比合编)等。
这本书有个很吸引人的名字《儿童的世纪》以为是讲儿童概念和儿童观在某个世纪的变化发展。目录非常好看,生命的年龄,服装,游戏,学校...于是想当然的买了这本书。 序言就让我见识到了读者语言繁琐的功力,第一章,生命的年龄。以为是说儿童概念的年龄界定的由来,变化,发展...
评分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名著:当初正是由于它的面世,使整个史学界第一次开始认真面对儿童这一历来被排斥在历史研究之外的群体。其所以能引发如此震动,主要原因也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儿童”是一个在相当晚近的时代才建构起来的观念;也就是说,在17世纪之前的古代人...
评分从中世纪“缩小的成人”到现代“儿童” 文/蒋竹山(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法国著名史家Philippe Ariès的经典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终于有中文翻译本了,距离1960年出版的原书,整整隔...
评分本书另辟蹊径,从肖像画中描述儿童概念的成长,实际观点遭到学界质疑,应该辩证去看待此书观点。是变动还是延续?人类对于子女的爱是发展的还是与生俱来的?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否经得起推敲,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致"我们失去的世界"——评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 文/赖国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与家庭生活》,菲力浦·阿利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42.00元。 1941年,...
文中用了不少图像资料,可惜书中只有寥寥几幅。
评分经如此删节,本书已更近于“家庭的世纪”,关于儿童的观点,更类似私人生活史的副产品。作者试图通过家庭和教育两方面推论儿童身份的变迁,但缺少了经济学和心理学支持,人类学研究显露出较大的局限性。
评分可以连着尼尔·波兹曼看
评分”儿童“概念的确立,是19世纪的发明。在此之前,儿童是”小大人“,是私有财产,儿童成长的特殊性被忽略;在那之后,儿童成为家庭的核心,对儿童的教育受到重视。作者从文化层面的各个角度考察了各种现象,剖析这个转变的完成。
评分貌似欧洲并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吧?为何17世纪的学校教育“尚未成为阶级垄断,却一直受性别垄断”——穷人能上学而女孩不能?或者,正因为学校(学院)最早是提供给穷人的,所以才延续下来不让女孩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