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刘小枫 哲学 拯救与逍遥 宗教 文化 随笔 信仰 神学
发表于2025-02-16
拯救与逍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以中西方价值为基础,他的基点始终在对虚无的否定和对真正价值的探寻,他给出了一个直接的答案,那就是基督的救赎之爱的承负,但是这答案完全没有任何推演或者达到的过程,一开始就摆在那里,通过不断实例的对比以获得对基督认同。他反复提出了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却对此避而不答,绕道从现象反推回荒诞或庄周或儒的矛盾,却没有真正试图回答基督的问题。但对卡夫卡鲁迅加缪陀老的评价以及脉络的疏理都极为深刻直接,虽然都存在过阐的嫌疑。我还是更倾向从小说本身的角度理解卡夫卡。只消化了三分之二,最后一章的荒诞很乱。
评分刘小枫那个时候野心很大,不过就像有评价说的,他的许多立论前提都是颇可怀疑的,在他“拯救”和“逍遥”的基础上的论述有崩溃之危险。有时候虽然他自己表明要采用一种价值现象学的立场,但紧接其后的却又是一段段古今思想的罗列,这种与自己本意相矛盾之处书中并不少见。
评分诗人古往今来都有,但为什么诗人要自杀?那是因为诗歌虽然高贵,但还超拔的不够彻底。很多人认为刘小枫在这本书中对中国传统理解的非常片面,实际上这种批评都是隔靴搔痒,因为这个问题只有顺着他本人的问题意识来理解才能得到说明。即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提供出一个超拔于大地之上的精神资源,这也是屈原自杀、鲁迅绝望的原因。他们永远都是在大地上逍遥,或在大地上挣扎,无法拔着头发把自己拔到天空中去。只要承认这一点,那么无论刘小枫对中国传统的批判有多简单,或者有多么不符合传统中国的学问方式,都不要紧。而基督教正提供了这个资源。可以说
评分这本书只适合讨好大学一年级文科新生。刚从高考中过来的愣头青,多半会觉得刘大师真是中国最有思想深度和渊博的人了。
评分講真,喜歡過郭敬明不是甚麼丟人的事兒。
1)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的解决,一是满足本我的需求,恶的放纵,虚空。二是压抑超我,即停止追问绝对的超越,以减轻不得的苦楚,超然。 人依靠自身确立意义,要么承受恶与虚无,在荒诞中游荡,要么自杀。或者以审美的超然沉浸在人世,不去追问绝对的精神,以此自欺。而基督...
评分 评分 评分于我而言,《拯救与逍遥》是一本精简的哲学史,专注于西方启蒙至今的种种思想,而不离“解脱”这一路标——这也是我读哲学书之目的所在。又因它时刻与东方精神互相观照,凡推理无不极致,凡论述非要透彻,读起来非常畅快。 然而同样的知识,同样的历史,影映入不同的人心中,...
评分我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读书报告”中基本上交代了自己与刘小枫先生的“学术因缘”。文字末尾有这么一截:至于(毕业)论文选题中的“意象”与“理想”,代表了我这么一个身处世纪转折点的八○后的学问态度。高中诗歌教学中给学生诠释“意象”常以“物象”为对照...
拯救与逍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