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忍的灰色黎明

宽忍的灰色黎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品人:
页数:450
译者:李洋 等
出版时间:2014-2
价格:42.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4914103
丛书系列:新迷影丛书
图书标签:
  • 电影
  • 哲学
  • 电影理论
  • 福柯
  • 电影研究
  • 法国
  • 文化研究
  • 艺术
  • 悬疑
  • 心理
  • 社会
  • 人性
  • 成长
  • 黑暗
  • 救赎
  • 命运
  • 边缘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被普遍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在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历史学、医学史、知识社会学等领域均发表了有影响深远的著作,主要有《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纪律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等。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迷影文化史》,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目录信息

法国思想与电影(编者导言)
阿兰·巴迪欧
电影作为哲学实验(2003)
电影的虚假运动(1994)
雅克·朗西埃
电影的眩晕(2007)
电影的矛盾寓言(2001)
电影影像与民主(2000)
让-吕克·南希
电影的明证(2001)
吉尔·德勒兹
电影、思维与政治(1985)
让·鲍德里亚
我与电影(1982)
影像的道德(1984)
米歇尔·福柯
反怀旧(1974)
性的教官萨德(1975)
皮埃尔·里维尔归来(1976)
宽忍的灰色黎明(1977)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反电影(1973)
罗兰·巴特
影像的修辞(1964)
第三意义(1970)
走出电影院(1975)
居伊·德波
阿兰·雷乃之后的电影(1959)
文章信息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评分

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评分

文 | 让·鲍德里亚 & 《电影84》 译 | 王伟 原文标题为《影像的道德》 本访谈发表于法国《电影84》(Cinema 84)杂志,鲍德里亚的回答极为坦率,并不艰涩。 《电影84》:您的生活中电影的位置何在?您通常如何选择电影? 鲍德里亚: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一个未受过正规电影教...  

评分

文 | 让·鲍德里亚 & 《电影84》 译 | 王伟 原文标题为《影像的道德》 本访谈发表于法国《电影84》(Cinema 84)杂志,鲍德里亚的回答极为坦率,并不艰涩。 《电影84》:您的生活中电影的位置何在?您通常如何选择电影? 鲍德里亚: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一个未受过正规电影教...  

评分

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用户评价

评分

巴迪欧1.17,德勒兹1.18,果然好兄弟。

评分

唉好纠结,初读时觉得这本书很好看,但是一旦对照着原文看就会发现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常常在发现各种翻译纰漏后陷入一种痛苦中,这世上这么多翻译书籍,到底有多少真意流散、消失在两种语言的转换间呢。

评分

阿兰·巴迪欧说:哲学是关于断裂的学问。于我心有戚戚焉。

评分

A+ / 无疑是我目前看的(仅有的几本中)最好的电影书。即便这只是文选没办法让人完整把握每个大师的思想脉络,即便让吕克南希和居伊德波完全看不懂,剩余的几篇也是篇篇都有夺目的亮点。个人最喜欢德勒兹、巴迪欧、福柯和利奥塔,鲍德里亚的访谈则最富法国电影文化下一个哲学家作为普通影迷一面的思索与亲和力。电影的欣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到底如何测定?电影作为崭新的艺术如何突破传统与政治发生关系?电影的伦理在什么维度上与爱的潜能、与直面现实的勇气相适应?电影院是否有与静默孤立的状态截然不同的社交可能性?电影的研究的路径又是否可能是通过静止而非运动?这些问题或许依然没有答案但却已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补了阿巴斯和雷乃肯定要回来重看,也但愿有生之年能在坚持观影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这些杰出的作品。

评分

每个爱电影的人都多少可以看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