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它既是罗兰·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也是所谓的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而这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巴特从过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这次罗兰·巴特在基本文学思想观念上的著名转变,已经被写进了无数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里。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被认为是继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富才华的散文家。他在符号、精神分析批评、释义学、解构主义诸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对西方文化和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巴特的《S/Z》系他1968年与1969年两个学年研讨班上实验记录(“工作印记”)。此书为已经转向后结构主义的巴特解读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的阅读性文本。文内第1-9节(共93节)中,巴特专门言说了此时他眼中的(后现代)阅读。 要言及阅读,必先涉及阅读的对象——文本、...
评分“我沉陷在酣浓的白日梦中”,这是开局,和某一篇小说无关,那是1830年11月的叙事,和一篇文论无关,那也是1968年12月才有的阅读,在距离两个世纪的写作和一个世纪的阅读之后,我在一个初春的日子,毫无征兆的开始了我的酣浓白日梦旅程,没有方向,甚至没有过程,只是沉沉地趴...
评分 评分巴特的《S/Z》系他1968年与1969年两个学年研讨班上实验记录(“工作印记”)。此书为已经转向后结构主义的巴特解读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的阅读性文本。文内第1-9节(共93节)中,巴特专门言说了此时他眼中的(后现代)阅读。 要言及阅读,必先涉及阅读的对象——文本、...
评分巴尔扎克的《萨拉辛》是一篇并不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但是,当它与罗兰巴特相遇时,沧海遗珠一变而为风光月霁,巴特以精湛手术般的解读,逐字逐句,将小说推到了无以伦比、令人绝倒的结构分析高度。 《萨拉辛》本身是一篇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小说。在衣香鬓影的朗蒂宅邸晚会...
看呆了……我的语言太过贫乏【拜拜
评分其实车槿山也节译过S/Z(在德语中就是ß),建议互参,当然啦,首先要去读巴尔扎克的《萨拉西娜》。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将短篇小说分解成561个随意的阅读单位,以五种代码对文本进行了洛特雷阿蒙式SM分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言学—结构主义的科学评价和马克思—萨特意识形态再现都被写作的实践所后来居上,这就是文学与尼采。作者死绝,差异游戏的重复阅读一反消费社会的伦理逻辑而耍起了万箭齐发。无数声音自由地参与到地震的词位中画出古典可读文本的可写立体图像空间。清点、解释和离题将会在悬念之中出现,评论的劳动在摆脱了全体性的各种意识形态之后,恰恰就是虐待文本,打断它的言语。然而,否定的并不是文本的质量(在此处无法比较),而是它的自然。所以这恰恰是我的谢林与黑格尔,而不是先刚的反映,裂开而后拢聚
评分巴特经典之作,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解读《萨拉辛》。这译者也够可以的,半文半百。。。巴特列出来的知识点十分细致,还发明了五种符码的方法用于解读,详细梳理了能指在各种符号结构序列中的变位、混融、滑移、象征交换和自我增殖等等形式,很像一种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符号游戏。本书充斥着很多后结构主义的观念,无中心、无绝对主体、复数等等。。。这书强烈建议先完整读完萨拉辛之后再看解读,不然太不明觉厉了。。。
评分文本分析是王道啊,那个符码code,不就是计算机里的代码吗?
评分巴尔扎克大概会觉得他是个神烦吧233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