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史

中國現代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學林齣版社
作者:許紀霖
出品人:
頁數:531
译者:
出版時間:2006-10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730248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許紀霖
  • 現代化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中國
  • 現代性
  • 中國現代化
  • 曆史
  • 改革開放
  • 經濟發展
  • 社會變遷
  • 製度變革
  • 科技發展
  • 全球化
  • 國傢治理
  • 文明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現代化史(第1捲1800-1949)

總 論/許紀霖 陳達凱

中國現代化的啓動類型與反應性質

中國現代化的曆史主題與運作背景

政治變遷中權力聚散的曆史循環

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

社會分層與現代化動力群體

文化危機與思想衝突

第一章 巨變前的社會經濟景觀/何清漣

前現代化的經濟結構

工商業的發展和市場滲透

人口壓力下社會經濟的病變

中國與世界的貿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動/李長莉

傳統文化觀念與明清士風

“經世緻用”思潮的興起與西學東漸

洋務思潮與“尚富強”的新價值觀念

“中體西用”思想模式中價值觀念的對峙

第三章 危機中的政治嬗變/硃慶葆

傳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秩序

西方衝擊下政治傳統的裂變

王權危機之一:太平天國運動

王權危機之二:地方勢力的增長

第四章 中國工業化的發軔/吳柏均

外資近代化企業的建立

工業化中的公營企業與政府作用

私營企業的産生和發展

二元的工業發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産變革/楊念群

政治嬗變的前提

維新群體之三大政治變革模式及其後果

戊戌變革的社會氛圍

維新運動的迴響:中國近代變革的雙重取嚮

第六章 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化/何清漣

新型社會集團的齣現

通商口岸:中國的現代化中心

《馬關條約》後的全方位開放

二元經濟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紀轉摺點上的文化思潮/陳少明

舊傳統與新思潮

古經新釋:民族危機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結果

山呼海嘯,西潮東捲

第八章清末新政:從傳統嚮近代的過渡/陳達凱

教育改革:從廢科舉到興新學

新式軍隊的形成

預備立憲運動的進程

走嚮近代法製的開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領

晚清革命的中堅與社會基礎

士紳階層的政治疏離

地方勢力的坐大與中央財政危機

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第十章 從民主政治到權威政治/孫立平

清王朝的滅亡與政治社會的解體

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政治設計

袁世凱:從總統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變遷與價值重建運動/毛丹

民初社會的價值緊張

以《新青年》為核心的啓濛思想傢

打倒“孔傢店”與“文學革命”

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經濟/杜恂誠

軍閥政府對經濟的失控

産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環境和企業傢的進取精神

資産階級團體及其政治影響的加強

第十三章 “五四”後的社會文化思潮/高力剋

社會改造思潮的勃興

“問題”與“主義”之爭

文化保守主義的崛起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十四章 軍紳政權和國民革命/王躍

權力危機中的軍紳政權

“法統”之爭背後的權威真空

五卅運動:廣泛的社會動員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

第十五章 國民政府權威的建立與睏境/高 華

“以黨治國”的黨治國傢模式

國民黨政權麵臨的三重挑戰

脆弱的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構

行政機構的建立與社會控製的強化

專傢參政:政治參與的有限度開放

發展國傢資本和開發國防工業

銀行改組和金融資本的國傢化

幣製改革帶來的經濟繁榮

第十七章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張益民

國民政府對農村滲透的失敗

國民黨的土改與頓挫

中國共産黨的農民革命

改造鄉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體文化與文化主體的顛覆

國民黨的黨治文化運動

中國共産黨主體文化變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國民政府的戰時集權/陳廷湘

戰時集權體製的建立與強化

政治過程製度化的努力

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無序化

集權麵臨的挑戰

第二十章 戰時統製經濟/劉方健

戰時經濟下的資源分配與商品輸入

統製經濟對民間工業的影響

國傢資本的畸形發展與結構性腐敗中的官僚資本

從通貨膨脹到財政總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價值重建與政治抉擇/高瑞泉

終極關懷的玄學重建

自由主義的理念

權威主義的惡性變形

新民主主義文化及其勝利

第二十二章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衰敗/許紀霖

戰後重建政治共同體的失敗嘗試

曇花一現的戰後自由主義運動

國民黨組織的自我解體

後記

2006年版鳴謝

著者簡介

許紀霖:1957年齣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專業碩士畢業,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重點文科研究基地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曆史係中國近現代史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曆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閤會委員。先後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學者。近年來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齣版有《無窮的睏惑》(1988)、《智者的尊嚴》(1992)、 《中國現代化史》(主編)(1995)、《尋求意義》(1997)、《許紀霖自選集》(1998)、《另一種啓濛》(1999)、《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編選)(2001)、《中國知識分子十論》(2003)等著作。

圖書目錄

總 論/許紀霖 陳達凱
中國現代化的啓動類型與反應性質
中國現代化的曆史主題與運作背景
政治變遷中權力聚散的曆史循環
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
社會分層與現代化動力群體
文化危機與思想衝突
第一章 巨變前的社會經濟景觀/何清漣
前現代化的經濟結構
工商業的發展和市場滲透
人口壓力下社會經濟的病變
中國與世界的貿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動/李長莉
傳統文化觀念與明清士風
“經世緻用”思潮的興起與西學東漸
洋務思潮與“尚富強”的新價值觀念
“中體西用”思想模式中價值觀念的對峙
第三章 危機中的政治嬗變/硃慶葆
傳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秩序
西方衝擊下政治傳統的裂變
王權危機之一:太平天國運動
王權危機之二:地方勢力的增長
第四章 中國工業化的發軔/吳柏均
外資近代化企業的建立
工業化中的公營企業與政府作用
私營企業的産生和發展
二元的工業發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産變革/楊念群
政治嬗變的前提
維新群體之三大政治變革模式及其後果
戊戌變革的社會氛圍
維新運動的迴響:中國近代變革的雙重取嚮
第六章 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化/何清漣
新型社會集團的齣現
通商口岸:中國的現代化中心
《馬關條約》後的全方位開放
二元經濟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紀轉摺點上的
文化思潮/陳少明
舊傳統與新思潮
古經新釋:民族危機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結果
山呼海嘯,西潮東捲
第八章清末新政:從傳統嚮近代的過渡/陳達凱
教育改革:從廢科舉到興新學
新式軍隊的形成
預備立憲運動的進程
走嚮近代法製的開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領
晚清革命的中堅與社會基礎
士紳階層的政治疏離
地方勢力的坐大與中央財政危機
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第十章 從民主政治到權威政治/孫立平
清王朝的滅亡與政治社會的解體
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政治設計
袁世凱:從總統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變遷與價值重建運動/毛丹
民初社會的價值緊張
以《新青年》為核心的啓濛思想傢
打倒“孔傢店”與“文學革命”
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經濟/杜恂誠
軍閥政府對經濟的失控
産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環境和企業傢的進取精神
資産階級團體及其政治影響的加強
第十三章 “五四”後的社會文化思潮/高力剋
社會改造思潮的勃興
“問題”與“主義”之爭
文化保守主義的崛起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十四章 軍紳政權和國民革命/王躍
權力危機中的軍紳政權
“法統”之爭背後的權威真空
五卅運動:廣泛的社會動員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
第十五章 國民政府權威的建立與睏境/高 華
“以黨治國”的黨治國傢模式
國民黨政權麵臨的三重挑戰
脆弱的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構
行政機構的建立與社會控製的強化
專傢參政:政治參與的有限度開放
發展國傢資本和開發國防工業
銀行改組和金融資本的國傢化
幣製改革帶來的經濟繁榮
第十七章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張益民
國民政府對農村滲透的失敗
國民黨的土改與頓挫
中國共産黨的農民革命
改造鄉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體文化與文化主體的顛覆
國民黨的黨治文化運動
中國共産黨主體文化變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國民政府的戰時集權/陳廷湘
戰時集權體製的建立與強化
政治過程製度化的努力
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無序化
集權麵臨的挑戰
第二十章 戰時統製經濟/劉方健
戰時經濟下的資源分配與商品輸入
統製經濟對民間工業的影響
國傢資本的畸形發展與結構性腐敗中的官僚資本
從通貨膨脹到財政總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價值重建與政治抉擇/高瑞泉
終極關懷的玄學重建
自由主義的理念
權威主義的惡性變形
新民主主義文化及其勝利
第二十二章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衰敗/許紀霖
戰後重建政治共同體的失敗嘗試
曇花一現的戰後自由主義運動
國民黨組織的自我解體
後記
2006年版鳴謝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1949年以后的内容过于敏感。 2.写这本书的人后来大多出名,身价倍增,难以聚集。 ---陈达凯如是说  

評分

1.1949年以后的内容过于敏感。 2.写这本书的人后来大多出名,身价倍增,难以聚集。 ---陈达凯如是说  

評分

中国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史开始与文革之后,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处至90年代处,用的是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后现代性理论传入后,开始反思现代化之弊端。许纪霖主编的这本书是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的集成之作。

評分

中国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史开始与文革之后,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处至90年代处,用的是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后现代性理论传入后,开始反思现代化之弊端。许纪霖主编的这本书是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的集成之作。

評分

中国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史开始与文革之后,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处至90年代处,用的是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后现代性理论传入后,开始反思现代化之弊端。许纪霖主编的这本书是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的集成之作。

用戶評價

评分

可惜沒有第二捲、第三捲

评分

此書對中國近代變遷之理解,似乎高齣《開放中的變遷》中之“超穩定社會應對外來衝擊的自我更新”理論一籌,僅僅總論中寥寥幾句話,就把清朝、民國敗亡之因概況齣來瞭,相對而言更具普遍意義

评分

已成絕響

评分

中國近現代史中最有新意的一種瞭。

评分

此書對中國近代變遷之理解,似乎高齣《開放中的變遷》中之“超穩定社會應對外來衝擊的自我更新”理論一籌,僅僅總論中寥寥幾句話,就把清朝、民國敗亡之因概況齣來瞭,相對而言更具普遍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