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原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香港新亞書院文史係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87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講座教授。2001年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著作包括《漢代中外經濟交通》(英文)、《後漢的生死觀》(英文)、《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曆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現代儒學論》等多種。
印數1—15000
內精裝本4000本
本書集結瞭八篇曆史研究的專論,其主要的對象都是“士”。
篇目如下:
一、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
二、道統與政統之間
——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始型態
三、中國知識分子的古代傳統
——兼論“俳優”與“修身”
四、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
五、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
六、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
七、名教思想與魏晉士風的演變
八、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只是选择性的读了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前篇是讲中国的士的起源问题后篇则是探讨中国的商人精神的来源。对于不是很熟悉的先秦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接收性的知识获取,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士并不是源于武士,而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群体,这一群体属于贵族的最底层,经历了贫困的窘境,最终...
評分近来重读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他们即使经济上微度贫困,却能‘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往往以道的承载者自居,抱着‘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后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
評分本书是余英时先生若干篇论文的集合,大致分析了从先秦至明清,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外际遇。本书让我受益最大者在于,扭转了我一向认为中国缺乏理想化的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从读古小说而来,认为近数百年来的中国人大多庸俗,如三言二拍中的角色,多是市侩,即使文人,也无深邃之...
評分近来重读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他们即使经济上微度贫困,却能‘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往往以道的承载者自居,抱着‘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后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
評分只是选择性的读了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前篇是讲中国的士的起源问题后篇则是探讨中国的商人精神的来源。对于不是很熟悉的先秦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接收性的知识获取,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士并不是源于武士,而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群体,这一群体属于贵族的最底层,经历了贫困的窘境,最终...
一次看不完的書。
评分電子書
评分我認為餘先生這本書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框架,無論是曆時層麵,還是社會分層、思想係統,中西對照,有點類似結構主義的思想,但這個文化係統並不是機械的,可以說,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在講作為中國文化中的各個主要元素曆史的流變,在流變中的互相影響,“士”的概念的形成與變化,其中最後對於士與商的討論實在精彩,商人對儒傢思想的繼承,商人倫理的形成,與西方馬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的互看,非常具有啓發性,以前幾乎沒有涉及過這個領域,最多看過一些Canton system中的朝官、買辦和外商之間的互動或者是更之後的地方商人,但晚清的買辦與之前的商人之間是否存在continuity與rupture我從未考察過,其它比如類似對鹽商的研究應該很多但並沒有看過,也很期待以後能看到更多這方麵的研究。
评分真奇怪 現在為止看過那麼點的幾本國學論著居然都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是病麼。。。
评分治學之道不同→漢晉新自覺和思潮部分,可以再看一下,存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