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奉天主教的士大夫当中,以被称作“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最出名,相关的研究也因此较多,故本书乃选择17世纪另一些奉教士人(成启元、瞿汝夔、许乐善、张赓、王徵、魏学濂、孙元化、韩霖、严谟、夏大常、鲍英齐等)和皇亲内臣(如永历朝中之两宫太后、皇后、皇子慈炫、太监庞天寿等)做为主轴,尝试探索这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和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天、儒矛盾时如何自处。此外,亦旁涉明清之际一般士大夫与教会中人的交往情形,希望能对西学、西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层面亦有所掌握。
本书资料翔实,且迭有新史料被发现,从而使书中对有关入和事的考证相当精实,在此基础上所发议论也新见迭出,十分精彩,是一部在观点、材料与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的学术力作。
黄一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1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授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和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等荣誉。曾任台湾天文学会理事长、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任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详见其个人网站(http://vm.rdb.nthu.edu.tw/ylh)。
章可 什么行当里待久了,都难保生出点职业病,搞历史的也是。傅斯年先生当年高呼“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时候,可能不会预料到今天说中文的职业史家们,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些“史料敏感症”:拿到一本著作,正文还没瞅上几行,就睁大眼睛低头看下面的注释,作者的观点尚未了然,先...
评分元亡后,西欧有两世纪之久,无人提及中国,这种沉默化为一种神秘。当利玛窦来到大明,听从瞿汝夔蓄须留发,脱去僧服改穿儒服的建议,更采用“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自称“西儒”,与释家多有论战。即有相当数量的儒家士大夫相信自己找到了祛除晚明心学末流狂禅对儒学正统造成...
评分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热门课题,中外学者论著颇多。就西学东渐这个方面而言,以往的研究著作最多的关注是传教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科技和物质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的传入,西洋的测量仪器、钟表火炮的传入;其次也很关注西方建筑艺术、绘画...
评分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热门课题,中外学者论著颇多。就西学东渐这个方面而言,以往的研究著作最多的关注是传教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科技和物质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的传入,西洋的测量仪器、钟表火炮的传入;其次也很关注西方建筑艺术、绘画...
评分相当好的史书,不过过于重视考据而不注重思想,还不如刘耘华。虽然天学广阔影响,上至永历、大学士,下至平民,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护教也好“辟邪”也罢,没有形成真正的冲突与对话。无非被实学吸引,或者用来反佛,真正的冲击太小。
评分明末清初天主教研究的扛鼎力作,引证翔实,创见颇多,作者以理科学术背景而撰就如此一部煌煌巨著,诚属不易。不过,可能同样是因为学术背景的差异,在一些基本概念上略有讹误,难免令人遗憾
评分看到友邻标新版,记起来标个已读,这套书买过的没细看,反而是这本借阅的倒是看完了,果然书非借不能读也。。。
评分相当好的史书,不过过于重视考据而不注重思想,还不如刘耘华。虽然天学广阔影响,上至永历、大学士,下至平民,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护教也好“辟邪”也罢,没有形成真正的冲突与对话。无非被实学吸引,或者用来反佛,真正的冲击太小。
评分此書體大思精,既有整體觀察,又有嚴密考證,引用資料之豐富,更令人望洋興歎,必可傳世,可以預卜……論魏學濂兩極評價,頗能持平,心存恕道,此即章學誠所謂『史德』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 余英時院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