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猶太人。他是20世紀罕見的天纔,真正的天纔,是“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顛沛流離的戲劇,他的卡夫卡式的細膩、敏感、脆弱不是讓他安靜地躲在一個固定的夜晚,而是驅使他流落整個歐洲去體驗震驚;本雅明的孤獨是喧嘩和運動背景下的孤獨,這種孤獨令人絕望,又催發希望,本雅明的寫作就永遠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大眾和神學之間,這種寫作因此就獲得瞭某種曖昧的倫理學態度。曖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職業,他的主題,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間,他的隻言片語,都是不確定的,都是難以分類的。真正確定的,隻有一點,那就是他的博學、纔華和敏銳的辯證融會,正是這種融會,留給瞭20世紀一個巨大背影和一個思考空間。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邊境小鎮自殺,這個小鎮也是三年前,英國作傢喬治·奧威爾在經曆瞭西班牙內戰後,曆盡艱險,從此處脫身去法國的地點。
這本書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這些意象都是他所生活的時代中的真實事物,比如郵票、加油站、早餐室、中國古董、手套、時鍾,建築工地、海報、啤酒館等等,當然還有夢境。本雅明對這些事物的處理不是找一堆概念來輔佐,而是直接從事物本身深挖下去,找齣文化深處與人的感性、理性深處的暗流。本雅明所觀注的這些事物已隨著時間而逝,但是本雅明的思想卻仍然新鮮,對當今世界的學術、思想界依然産生著巨大的影響。
“这条路叫阿西娅·拉西斯街,是她作为工程师,使这条街整个地穿过了作者。”1924年本雅明在意大利结识阿西娅,并于26年将随笔集《单行道》题献给她。同年,他怀抱结合的愿望(更多出于激情)前往莫斯科看望这位在精神病院疗养的“来自里加的俄国革命者”“最杰出的女子之一”...
評分“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你才可以称他为男人……”。对于一个一生都在漂泊和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人来说,瓦尔特·本雅明无疑走过很多条路。他几乎遍及欧洲的足迹,使他成为一个标准的上路者,一个孤独的体验者。他用自己的脆弱和敏感体验了欧洲大陆,体验了生活,当然也体验了...
評分稀里糊涂之间走进了Benjamin的单行道,因为一个知名书店的名字。 书的封面还看得过去,有时候照片远比那些彩色的几何图形出彩,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是那些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所不能替代的。封底关于书籍和妓女的类比确实很精彩,但是否不太大众?不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下半...
評分太可怕了。 没读过他的论文而直接读这个,宛如通过《引诱者手记》去观察克尔凯郭尔,对于本雅明的思想得到的将会是相当错误的结论。 不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个……我是说,他们无所谓自己读到的是否真实。
評分就用这样一个题目换得点击率吧。 我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我是因为看到书的后面那段关于书与妓女的阐述才借出这本书的。最初,我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哪有什么妓女,哪有什么妓女和书。后来在书中的某一页,我看到了这段话,姑且相信编者的用意无非是吸引读者。所以,你看到了我用...
感覺上很像高中時讀過的周國平《風中的紙屑》,最喜歡的是描寫偵探小說裏室內布景的那一篇。然而尷尬的譯文讓人頻頻齣戲,譯者在每篇之後強加的譯後評論神似語文老師在學生作文後潑冷水的批注...
评分這書真是愁死我瞭!!!!!
评分今年讀書中名實最不相符的一本,一本意象集或者如同語絲一樣的結集,很多句子很璀璨質量不錯,但是有故弄玄虛的嫌疑,與此書龐大的名氣更是名實不符,感覺故弄玄虛遮遮掩掩總是會比同樣質量的東西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追捧,例如哈紮爾詞典等書,想必很多人如我一般因梁文道而讀此書,也會如我一般的失望吧
评分本雅明文筆真棒……但是這個譯者為啥要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貼在後麵???這個版本扣一星,讀書筆記自己寫瞭收著就好,發豆瓣也行,拜托彆貼書裏。
评分今年讀書中名實最不相符的一本,一本意象集或者如同語絲一樣的結集,很多句子很璀璨質量不錯,但是有故弄玄虛的嫌疑,與此書龐大的名氣更是名實不符,感覺故弄玄虛遮遮掩掩總是會比同樣質量的東西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追捧,例如哈紮爾詞典等書,想必很多人如我一般因梁文道而讀此書,也會如我一般的失望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