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在欧洲大肆焚书,义愤填膺的美国 图书管理员闻讯,组织了“胜利图书运动”,募集了两千万本精装书,送往国内外军事机构。然而,图书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装书也难以在战场上携带。
为此,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 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1200种不同主题,覆盖各个阅读领域,共计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士兵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军供版图书,并给作家寄去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而很多作家都会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了不起的盖茨比》火了起来,《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作者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 军供版图书不但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让一批作者成了畅销书作家,推动了出版行业平装书革命,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创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读者,而且帮助欧洲出版业浴火重生。本书为历史爱好者与爱书之人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Molly Guptill Manning,身兼作者、律师双职,著述颇丰,著有《以法莲市场的神话》(THE MYTH OF EPHRAIM TUTT) 等,作品多见于《哥伦比亚法律和艺术》(THE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A ND THE ARTS) 等诸多高端刊物之中。
2017第38。二战时期美军如何运用图书提升士气。本书论述明显分为两个方面,一则强调图书对思想的传播,以及与纳粹的意识形态之争。一则描述了资金,出版,选题,分发等实务。很有意思的是,如同今日,前者属于鼓动情绪,引发关注的口号,后者是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读者即...
评分这是一段真实的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曾于1943年至1945年在昆明停驻,一时间云南成为美军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美军随行中携带有不少“军供书”。70多年后,这些书的一部分辗转流传,仍然存于世上,直到最近又重见天日。发现这批书的,是本...
评分英国学者、作家萨瑟兰在其《文学趣谈》一书中有一篇小文《再续:战场上的书》,对“部队版”图书做了有趣的介绍,原来普通的英国人也有“机会”读到这种小开本图书,让我们得以从另一方面认识这些走向战场上的书的流传。进入21世纪,在2002年左右,美国为驻扎中东的士兵再度重...
评分 评分翻译什么鬼……内容太动人了
评分另一种角度看二战,另一种角度看充满骄傲的意识形态输出。
评分这才是阅读改变人生
评分太感动了,站在地铁上哭了四次,我简直出版英雄主义吧!我要写一个长评!
评分当图书走进战场,笔尖就变得如剑刃一般锋利,而文字则是比轰炸机、原子弹更令人畏惧的强大武器;当战争隐于书后,图书中启发心智、传播知识的作用价值则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个星球已在趋向和平,但一场看不见硝烟与对手的知识竞赛,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