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电影评论家。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杂文的人,而且当时在美国大学,西方经典遭到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知识分子的攻击。这让丹比非常生气。他回到母校,重修“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本书是他重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给人启发。
大卫.邓比在离开哥伦比亚大学30年后又重新走进了课堂,和18岁的学生们一起,和他们读同样的书。对于那些被称作为西方文化堡垒的经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阅读。他的行为证明,即使在这样的后工业社会,人心仍然是倾向古典的。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作者在毕业几十年后返回大学重修 正是要在信息膨胀的年代,重新建筑牢固人文堤坝,防止思想仅仅被媒体左右 幸运发现,应星先生在南方周末上的暑假推荐五本书的文章--其中就包含这本。 尽管距离文章发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不过读好书,什么时候都不晚
评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评分原文:http://www.xctsg.org/archives/48286 《伟大的书》我看的版本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版本,副标题是: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72142/ 。但译名更准确的应该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6762/ 副标题: 我与西方...
评分书本身就不用介绍了。 初看的时候,我很不喜欢书中字里行间的专栏味,就是拉拉扯扯,絮絮叨叨。不停地扯到自己的私事,扯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儿子。让人觉得很烦。 而且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赞颂让人觉得很没底气。说得严重地点,作者像个小丑,甚至老鸨,在苦口婆...
评分校园的路有多长 雨从凌晨四点就开始滴答,一直到七点,门外才终止芭蕉叶被敲打的声音。我想,这样的一天又结束了。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平日里那些经常见到的猫猫狗狗都影迹无踪,零星走过几个背着双结大书包的学生,紧锁着眉头。我想起自己几年前上大学的情景...
实在是很难进行下去……一直没有办法超过10页
评分我无数次的推荐这本书,尽管作者最开始的时候表现了西方本位思想,而且写自己心理的部分多于思考的部分,但这依然是一本极好极好的书,作者同时有着少年的求知欲和中年的老练沉稳,切入点每每让人惊奇而有所得,另外由于年龄,他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有看头,此外的看点就是他对年轻学生的描绘,赞啊
评分有点奇特天马行空的表达,偶尔的集中,也许可以试着这样写东西
评分看多了豆瓣的书评,乍一翻这书,惊讶的是哥大文学教授们对人物、情节、意义的各种不同解读以及他们引导学生的方法是如此不同而有趣
评分伟大的路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