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 译者:伍中友
约翰·杜威(John Dewey),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数十次,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我们怎样思维》和《经验与教育》是杜威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围绕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深刻反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杜威的这本书的中译本有两种,两位译者分别是伍中友和姜文闵,他们的译笔一样的平庸,甚至可以说拙劣,我不知道他们翻译这本书出于何种目的,是欣赏这本书,还是败坏这种书,他们事实上不配做这样的事情。 发现姜文闵的译本后,我就果断抛弃了伍中友的那本。因为,...
评分 评分 评分我看的是15年出版,粉色书皮的版本,全书约15万字。这本书的侧栏,有一句话描述的每段的关键核心内容,这个也带来了一丝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不会提前去看那一句话,我会先把那一段看完之后,尝试找到这一段的核心内容看和书上提供的关键总结一致吗?有一个检验读书质量的标尺...
评分书中的思维示例比较贴近大众,作者以思维教学作为落脚点,很具实用价值。作者认为,思维的完整过程如下:首先,遇到困难的问题,产生怀疑;其次,联想相似经验,建立观念;最后,推理检验观念的正确性。 在问题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好奇心的培养,其次是问题的定义,这两点分...
对思维与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观点,很有启发。值得重复阅读。
评分:G571.2/11/1
评分大多数语言都有两套词来表现这两种理解:一种是意义的直接领会或理解,另一种是迂回的理解。例如:希腊语的γνῶναι和εἰδοναι;拉丁语的noscere和scire;德语的Kennen和Wissen;法语的Connaître和Savoir;在英语里则是to be acquainted with和to know of or about。英语中的两种说法同其他语言的两种说法意思是相同的。在我们的理智生活中,包含着这两种理解之间的特殊的交互作用。所有的判断,所有的反省的推理,其前提都是由于缺少理解,由于意义不完全。我们的反省思维就是为了得到我们面临的事实的充分的和确实的意义。然而,如果没有已经理解的某些事物,不具备事物仍会有的某些意义,那么,思维也是不可能的。
评分关于“反省思维”。匆匆翻过,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行文本身啰嗦,读不进去。
评分非常受益,one's present experience is a fun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ne's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梳理了自己和所教过学生的学习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