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关注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的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自身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由此推导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问题。作者认为,“与其说是客观环境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徘徊不前,倒不如说是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内耗机制和意识的自我缠绕导致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反反复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后三章重复内容挺多的。但确实思潮爬梳的并没有很细致,比如:清除精神污染这个大事。
评分太太太过瘾了,辣得很!管双百和反右叫阳谋。“经过这次运动,周扬成了名副其实的胜利者。”这些批评家一手捏框框一手拿棒子,讲姚文元的文学批评引用姚诗,“我是一个最优秀的理论家/什么风浪袭来我都不怕/因为我已变成一棵墙头草/哪边风大我马上往哪边……” 武训传批判确立的斗争模式:阶级性,红楼梦研究批判歪打正着弄到冯雪峰,牵出胡风事件,正式宣告理论个性的消亡和工具论思想,此处联想到四十年代冯雪峰反驳“自由文学论”时提出的“武器的艺术”真是唏嘘,接着是长达十年,一张一弛的艰难调整。77年后,社会人徐迟、朱光潜再提人道主义,创作上,主体、自由、现代派种种探索,题材上歌德缺德和伤痕反思,学术界重写文学史,重估赵树理方向、何其芳现象等,阿城、韩少功等人的寻根,后现代影响下的宏大叙事向私人话语移变,种种流派余绪
评分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文学思潮史实质上还是作家的观念,“什么是有价值的生命?为什么写作?用什么态度写作?”“与其说是客观环境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徘徊不前,倒不如说是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内耗机制和意识的自我缠绕导致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反反复复。”
评分感觉李杨是北大的老师里很低调的。
评分配合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食用,真的会有很多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