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正式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到90年代末,该书已明显需要再次进行修订。由于本校的一些老专家曾先后参与《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和修改,使得《中国哲学史》具有史料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清楚,叙述比较简洁的特点;所以我们这修订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这些内容和保持这些特点的同时,着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过时的分析框架和术语,以便使修订后的教材既能适应新的时代的教学需要,又能成为一部平实、清楚可靠性强、适用性广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
2003年第二版206页,讲陶宏景的那一段有错别字。不该是萧衍吗?为什么写肖衍,还一错错两次。难道这是什么特殊写法吗?如果是的话还请大佬们赐教。 除了错别字,还有就是通篇拿马克思来衡量中国哲学。这样虽说不能算错—我们在这里就暂且先搁置对马克思的争议吧—但是怎么说呢...
评分北大出的书,比较正统的看待中国哲学史。作为入门级教材还是不错的。刚开始接触哲学,需要先建立一种哲学观来看待它,不然容易迷失。等有一定的研究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评分读那本书的时候,真的感觉西方哲学的历史上英雄辈出…… 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我们的哲学家都是奴隶主和地主的代言人,太恶心了……
评分整个论纲还是很不错的,就是有些细节概念化的问题需要再去找到原出处查证。总的来说,作为一本中国哲学史的纲领性复习资料还是不错的。 另外,就是这本书的排版,字很密,根本就不能在书本上做笔记,把重点语句能标示出来就不错了。。。。
评分北大出的书,比较正统的看待中国哲学史。作为入门级教材还是不错的。刚开始接触哲学,需要先建立一种哲学观来看待它,不然容易迷失。等有一定的研究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本书唯一的亮点在于史料方面的详实,除此以外,在体例、篇幅分配、尤其是编史纲领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书中充斥着阶级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阉割法,以一种异源的、后来的理论批评中华古学未具备其要素,没有任何的意义;也正因此,读者即使费力分开事实与评价,也完全不能够指望在书中觅得哲学之魅。
评分读书应该使人优美,在这本教材面前,也应该谦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块海绵,去吸收更多的养分,过分的指指点点也只是暴露自己不得中国哲学的精神。阅读就像是吃“自助餐”,你都已经吃进去了,还怪人家菜不好,显得自己无礼。
评分这么说把:我不知道孙中山算哪门子的哲学家,洪秀全就更不是了。也许作者把政治哲学和哲学本身搞混了,因为哲学包含着政治哲学,也就是你必须在哲学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并且他们本身就不是政治哲学家。以至于出现了本不应该是哲学家的人物。而且书中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落后,以至于某些观点出现在哲学史这么一本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书中却不是那么的合适,让我感到恐惧。因为,这表示着中国没有人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以至于每个人物都一直在单打独斗。
评分意识形态输出很重,“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意料之中,完全可以接受。 但单论水平恐怕也有失专业研究者的体面。 对各个思想的介绍分析非常模糊浅薄,但因篇幅所限,勉强可以理解。 北大教材。 +史料祥实。 +目录罗列清晰。 -甚至不能逻辑自洽。 -不愧是几十年前的课本,把政治和哲学混为一谈等极其低级的基础错误都能搞出来,我以为其后必有高论,结果也不过是(也许符合编写年代的)朴素幼稚说辞。 -这是哲学通史实在没得写了,要把孙中山录进去? -马哲修正的预设立场也不是不能写出好作品,但对先秦诸子的解读方法简直如同形而上业余初学者对苏格拉底的批判。什么都唯心、维护统治,马克思批判唯心和朴素唯物时口气有这么狂?“辩证”两字儿搁哪儿了。至于对理学部分的解读就不吐槽了,因为我自己也反感。
评分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读完这本《中国哲学史》,我认为中国压根没有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