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峰,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发表作品有:《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合著)、《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合作编校);以及《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学术自由与中国的思想传统:兼论会通派王学与晚明经学的突破》等论文若干篇。
该书以晚明统治学说涵泳的君道与师道的相关度为主线,博考历史文献,细考历史争议,从而论证了王学的萌生、遭禁、复苏、隆盛、分化、自残,以及走向衰落,资料丰富,引证可信,堪称视角独特,思路新颖。读者对象适用于中国学术史、哲学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专业师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将王学纳入现实政治之中考量!魏校、湛若水和耿定向等人的形象在其中看得更加复杂多面。“学随术变”确实是很好的角度,这决定了同样有王学标签的人,在朝和在野的地位区分会导致对“师道复兴”(简言之就是以士权限制君权)不同的态度。还是要回归历史的具体语境(政治动向),不能单看文本!
评分对于王学和政治的互动关系来说,以行动取向划分王学流派无疑是切题的。师道复兴和在朝王学的提法确实有助于恢复若干被哲学史和观念史遮蔽的面相,关于阳明从祀原因的分析尤为精彩。然而,王学何以不及百年而腐化呢?
评分这书好是好,今天再读即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最根本的观点,学随术变。朱王之争都是意识形态斗争,大家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谋利,权力的运作已经可以直指新建之学力挺权术经略。
评分唐以后学界对师道问题的强调,多在唐宋之际做文章。邓老师此著另辟蹊径,希冀从阳明及其门人弟子中求此师道,并以此为线索,梳理了嘉靖大礼议至明末东林此一段时间内的王学兴衰。解构与建构极费心力,学术与通俗文风兼顾。虽然是世纪初的作品,现在再读,依然有不少可参资、取法处。
评分作者以王学为中心,以师道为线索对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政治与学术进行了研究,精彩地展现了学与术之间的纠葛。该书体大思精(结构谨严,多自得之见),文笔生动(有作者精神注入其间,可读性强),是难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