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前几日赵拓谈到钱穆的人品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是需要求教的。不过这也不妨碍我看这本书。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三十多页的前言。前言部分是钱穆本人的历史观。可以说,这种历史观对我本身固有的历史观是有颠覆作用的。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其具有的合理性。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的...
评分中国通史类作品比较受推崇不外乎以下几本,如果想看的话选一部来读即可: 《中国通史》吕思勉 (30-40年代 - 沦陷区), 《国史大纲》 钱穆 (30-40年代 - 国统区) 《中国通史》范文澜 (50-60年代 - 大陆), 《中国通史》傅乐成 (50-60年代 - 台湾) 《中国通史》白...
评分这是钱穆先生在本书的引论前“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中特别强调的。看惯了不疼不痒的内容简介或是满口谀词的序跋,钱穆先生的这篇引论很是令人耳目一新--请恕小子唠叨,把这信念逐条列将出来(有删节。落笔前下定决心控制在1000字以内,别人的东西占这么多篇幅,心疼): ...
评分 评分钱穆的学识,柏杨、黄仁宇无出其右,但其思想中的保守总令我般青年读者有些失落。这保守并非如五毛左派的顽固不化,而是一种长者的谨慎和对传统、文脉等概念的坚持。读过《中国人史观》、本书,再看看《中国大历史》,接下来便开始攻克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而且是台版的哟。那些被阉割的文字太监们也无法阻挡我寻求真相的脚步,加油!
评分跟台版对照比较,尚未发现删节处。
评分本書真是奇趣。九一八事變後北平學界的集會上,「傅斯年慷慨陳詞,憤怒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提出在民族危亡之際,「書生何以報國?」的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經過熱烈討論後,大家決定編一部中國通史,以喚起民族之魂,並一致同意由北大歷史系承擔此一艱鉅任務。」(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傅斯年建議北大聘請自學成家的錢穆(1895-1990)主講這門課程,在此基礎上,1938年錢穆寫出了《國史大綱》。然而書中的觀點,卻將清、元視為非正統王朝,正與日本矢野仁一的「滿蒙非支那本來之領土論」相合。 ——学习人文没有感知力和同理心,不如不学。
评分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读书经历,就是这次花了一个多月精读国史大纲。钱先生真是通儒,很多事情被他一点就通了。当然,读完感觉像一个人吃完满汉全席,还需要慢慢消化。
评分虽然竖版正体字有些费劲,但丝毫不阻碍序章看得我热泪盈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