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黎紫书
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此后连续多届获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如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等。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本书是黎紫书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前一层的人物故事被后一层的角色阅读,也被读者一一阅读。在“小说中的小说”结构之下,一层一层开拓出故事的纵深度,充满寻觅、躲藏与发现,展现出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2010年,本书入选《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2011年,本书获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shuli002
和讯博客 http://zishuli.blog.hexun.com
黎紫书获奖档案
1995年
第三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
马来西亚全国微型小說比赛首奖
1996年
马来西亚杨忠礼文化月短篇小說首奖
第十八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1997年
第四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散文首奖、小说推荐奖
马来西亚云里风年度优秀作家一等奖
1998年
冰心世界文学奖(短篇小說)佳作奖
1999年
第五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小说推荐奖
2000年
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
第二十二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2001年
第六届花踪文学奖世界华文小说首奖、小说推荐奖、散文佳作奖
2003年
第七届花踪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2005年
第二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第二十八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2010年
《告别的年代》入选《亚洲周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说
《简写》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1年
《告别的年代》获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第一次读马华文学作品,是这个叫黎紫书的女子,在所有背景完全是空白的状态下,这本书给了我小小的惊喜。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南洋”是个神秘又特别的地方,那里的中国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中国话,那片远离大陆的土地上却保留着最传统的中国味。后来当我走过新加坡和吉隆坡的...
评分黎紫书,马来西亚华语女作家,在马华和港台都较为知名,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告别的年代》是其国内首次引进作品,亦是我第一次接触的马华作家作品。 当代华语文学在国际文坛上地位一向式微,这与当下国内文学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不无关系。与之相比,一些海外华人反而因为...
评分 评分这是一本颇为别致的小说,如一颗雕花萝卜,镂空雕刻,很见功夫。作者黎紫书,马来西亚小说家,论地域算是华文地区的边缘地带。《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来自港台的不少赞誉。王德威、董启章、骆以军都曾热切推荐,董启章还为小说写了长篇评论。如果宽容些,此...
不如她的短篇
评分以一种现代但“过时”的繁复的叙述方式回到严肃小说写作的传统,用精心编排的语言通过“匮乏的经验”创造出阅读感受中的丰厚。从标题到故事内容到行文都告示着一种姿态和仪式感,是告别还是开始?那些美如烟花的文字将历史湮灭在书的字里行间,仿佛书与故事是两样可以分开事物。尽管时间线索清晰,故事却似乎可放置于任何时代,把历史变成了命运的平行线,是大时代里的小波澜。这本书绝对是一株只能破土于域外的神秘之花。或许正因经验之“匮乏”,作者的想像和虚构能力强大到故事在一层一层嵌套之后仍让人意犹未尽。至少从这本书看,黎紫书尚未有书写历史的野心,只有钻研小说技艺的决心和勇气,这当然不是一个缺点。
评分畢竟是馬華作家,單線構思的話還是欠了點,人物的把握略單薄,不過倒是很值得一讀。
评分三星半吧。碰巧看到《新京报》上李伟长的书评(《一颗别致的雕花萝卜》),好神奇,连最基本的三个层次都没有解读出来,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刊载。沉默的大多数。我是觉得小说稍微复杂了点,尤其第二个层次(对初文本的解读)上,和初文本有本文意义上的交叉;第三个层次也没有完全固守,又生发出一个本文意义上的故事,总会感到比较零乱。然而如果不在结构上如此处理,一个杜丽安的故事好像支撑不了长篇小说的容量。minor literature,还是要解构家族历史、集体记忆这样的语汇。
评分以一种现代但“过时”的繁复的叙述方式回到严肃小说写作的传统,用精心编排的语言通过“匮乏的经验”创造出阅读感受中的丰厚。从标题到故事内容到行文都告示着一种姿态和仪式感,是告别还是开始?那些美如烟花的文字将历史湮灭在书的字里行间,仿佛书与故事是两样可以分开事物。尽管时间线索清晰,故事却似乎可放置于任何时代,把历史变成了命运的平行线,是大时代里的小波澜。这本书绝对是一株只能破土于域外的神秘之花。或许正因经验之“匮乏”,作者的想像和虚构能力强大到故事在一层一层嵌套之后仍让人意犹未尽。至少从这本书看,黎紫书尚未有书写历史的野心,只有钻研小说技艺的决心和勇气,这当然不是一个缺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