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男孩的成长史
一位作家父亲的反思录
一部忧患父母的参考书
90后男孩徐修远自从接触电脑后,迅速从初中时的优秀生滑落为高一时不愿死读书的“另类学生”,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使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陷入绝望之渊。作家父亲为寻一条救助之路,与孩子母亲一起,用一种十分黑暗的方式将儿子送到社会上俗称的“魔鬼训练营”。
16岁的儿子从此开始了严格的、准军事化的教育训练,并随后参加了一千公里的“长征”。
受训时间未结束,家长提前接回儿子。重入高中学习氛围的儿子又表现出极不适应,一切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家长一筹莫展,孩子和家庭陷入又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
徐世立 湖北武汉人,武汉三中六九届知青。1984年后在《武汉晚报》当记者12年。1996年调《芳草》杂志社任文学编辑。2000年调武汉市文联文学院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科医生》《如歌的婚难》;中篇小说《美声》《梦里沉湖》《圣诞快乐》《特型演员》《美人痣》等。其中《儿科医生》曾获湖北省第四届“屈原文艺奖”;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曾获第21届“飞天奖”。
文/Shirley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将父女母子的感情描绘得如此温存凝重,使人觉得这场人生的偶遇是上天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有情意有牵绊。 而《一个孩子的战争》的作者徐世立...
评分花了一个学期,我艰难地看完了这本所谓的纪实文学,之后的大部分,我都是一扫而过,因为实在没什么可读之处。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自负,所谓的“教育”,本质只是害怕自己孩子不能成为人上人,反而弄巧成拙,把一个本来还算优秀的孩子,硬生生弄...
评分文/Shirley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将父女母子的感情描绘得如此温存凝重,使人觉得这场人生的偶遇是上天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有情意有牵绊。 而《一个孩子的战争》的作者徐世立...
评分书籍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增多,有的书令人增长智慧,有的人令人轻松愉快,而有的书则令人感到沉重。这本《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无疑就是一本令人感到沉重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教子经历,这个经历中充满了苦痛和泪水以及反思。在这个家庭中,60后...
评分教育之难难于上青天 评《一个孩子的战争》 看完《一个孩子的战争》,作为父母真的会为自己的孩子教育感到万分艰难,对于孩子的成长感到非常无助,而对于孩子的无知和不可理喻感到胆颤心惊。把对孩子的教育,比喻成一场战争,这是中国计划生育以后孩子教育的现实,也凸显了作...
看的过程中其中有好几次自己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完合上书,心中不停地在悲叹:父母之辛苦,育儿责任之重大!本书给了不少的启发,但也看出,作者父母教育方式中的很多不当,警醒!
评分挺不错的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就是太唠叨,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四星减一星
评分当代孩子的不幸有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孩子不可能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必定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评分一本引人深省与反思的书。推荐给已经步入社会或成家立业的80后们。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几度潸然为孩子在行走中的蜕变与觉醒。
评分比较一般,只能说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了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通篇里还是有浓浓的父权思想,这样看下来,代沟和差异实在是不言自明。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确实见仁见智,这本书对人的启发并不明显。这位父亲对徐向洋工作室的极度推崇也让我感到有所保留,我不反对通过童子军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军事化训练,但我反对将一群所谓问题孩子集中起来,用强制手段来进行纠正,这样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太大了。事实上,这位父亲并不肯承认这段经历对儿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反而将问题归咎于没有坚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父权的暴力,其实是另一种殴打,它预设了,我掌握权力就可以随意左右你的人生。这个故事里,代沟的存在是在于缺乏真正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