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在法国文化电台接待了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同他进行了五次对话。本书全文收录了这五次对话,并将其再现于当时的知识和政治背景中。这些对话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也反映出他们对相互差异的清醒认识。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就他们各自的学科及其社会作用展开了较量。
2002年初,布尔迪厄突然去世。法国文化电台重播了这五期节目,以示缅怀。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国社会学家,其著作《区隔:品味判断与社会批判》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
夏蒂埃(Roger Chartier),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现任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主任,是研究近代早期书籍史、阅读史的专家。
马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研究员,多年从事欧洲社会文化和法国问题研究,著译颇丰。
转载自刘永华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3f05cd0100wwpe.html 前日病腰疼,卧床休息,利用半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读得快,一则因为这本小册子仅有六万字,再就是在对话中的布尔迪厄,一改其著作中晦涩的文风,用相对浅显的表...
评分首先Orz这样的篇幅也能搞成一本书,更何况一大堆不用翻译的文献注解,除了两位对话者,其他各方都很省心。不敢说法文的翻译如何,但译者在其序言和正文中还是暴露出个别专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把曼海姆的“无所依附”/“无所附着”的知识分子译成“无依无靠”的知识分子(页44...
评分1、关于剥鳞片的比喻 福柯说“他的工作就是剥去一些显然事物和公认概念的鳞片”(话说这是好奇怪的翻译),其中是否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思呢?夏蒂埃认为布尔迪厄为确定性剥鳞片的做法首先是“对界限、分野和区划提出质疑”。葛兆光在《思想史课堂演讲录》中对于白天与黑...
评分首先Orz这样的篇幅也能搞成一本书,更何况一大堆不用翻译的文献注解,除了两位对话者,其他各方都很省心。不敢说法文的翻译如何,但译者在其序言和正文中还是暴露出个别专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把曼海姆的“无所依附”/“无所附着”的知识分子译成“无依无靠”的知识分子(页44...
评分转载自刘永华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3f05cd0100wwpe.html 前日病腰疼,卧床休息,利用半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读得快,一则因为这本小册子仅有六万字,再就是在对话中的布尔迪厄,一改其著作中晦涩的文风,用相对浅显的表...
标题党啊。又,布迪厄的口头表达能力远逊于其笔底文字?
评分名言很多……翻译很烂……
评分對話的缺點在於無法將問題深入下去。
评分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是不断冲击既成知识体系的,哪怕它看上去像常识一般简单而无可争辩。在这一点上,布尔迪厄给所有有志于此的人树立了典范。
评分作为社会学家的布迪厄在中国的声名远远盖过了作为历史学家的夏蒂埃。个人倒是更喜欢读夏蒂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