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乔纳森•科特著作颇丰,包括最近出版的《与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共度的日子》(Days That I'll Remember: Spending Time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自《滚石》杂志创刊起,他就是《滚石》的特约编辑,并为许多报刊写稿,包括《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纽约客》(New Yorker)。目前他定居纽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创作了许多非虚构作品,包括开创性的文集《反对阐释》、《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她著有四部长篇小说,包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美国》(In America)。
相比于另两位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波伏娃和阿伦特,对于苏珊•桑塔格我了解的并不那么多。所以在翻开这本访谈录之前,看着封面上那幅黑白的撕碎的照片,我幻想着一个锋利、坚硬、饱满的女性会出现在书中,但读过整本书后,我粉碎了幻想中现有的一切。 读访谈录有种...
评分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值得庆幸的,每个人还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的。事实上,人类社会到了今天,社会福利制度的日趋完善,生存本身的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生存与生活的天平开始向后者倾斜——这是件幸事,尽管也让更多的人徒增烦恼。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那...
评分“做睿智的人,那是我唯一的存在方式。运用我的心灵,令我感觉积极。这样很好。”苏珊•桑塔格如是说。并且,她也用自己真实的行走践行了这样的言语。在读过的诸多访谈类的书籍中,《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无疑是有深度的一本。在很大程度上...
评分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值得庆幸的,每个人还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的。事实上,人类社会到了今天,社会福利制度的日趋完善,生存本身的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生存与生活的天平开始向后者倾斜——这是件幸事,尽管也让更多的人徒增烦恼。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那...
评分乔纳森•科特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唯一适应精神生活的隐喻,就是感受到在生活。没有呼吸,人类的身体就死亡了;没有思考,人类的心灵就死亡了。”苏珊•桑塔格同意这种观点。在她的日记和随笔第二卷(《意识听命于肉体》)中,她说:“做一个...
1979年《滚石》和Sontag访谈的未发表全文
评分桑塔格总能用一些有意思概念(比如碎片、边缘人、中间等)来表达出那些难以言说的思考,这是妙之所在,也是她的风格吧。读完只能对桑塔格的性格和思想有一些皮毛的认知,但已能感受到她的丰富,还是得去读读她的作品
评分感受她的精神带给我振奋,渴望新鲜,无聊沉闷的生活必须以利剑刺破
评分……
评分内容太好了,尤其是关于边缘人、碎片、摄影的侵略性、对「中间」的诠释、纽约与加州的比较等等 各种灵光迸发。「过去发生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些人选择成为边缘人而另一些人并不在意。」最难得的是桑塔格本人的性格展现。佩服桑塔格也佩服科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