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作者:[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出品人:
页数:354
译者:曹卫东
出版时间:1999-1
价格:2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6166000
丛书系列:欧洲思想系列
图书标签:
  • 哈贝马斯
  • 社会学
  • 公共领域
  • 法兰克福学派
  • 哲学
  • 传播学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公共空间
  • 公共领域
  • 结构转型
  • 社会理论
  • 政治哲学
  • 现代性
  • 制度变迁
  • 知识生产
  • 批判理论
  • 文化研究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初版序言
1990年版序言
第一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
§1 起源问题
§2 论代表型公共领域
附论:代表型公共领域的终结:以《威廉・麦斯特》为例
§3 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4 概论
§5 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
§6 市民家庭和公众私人性的机制化
§7 文学公共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
第三章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
§8 英国发展的样板
§9 大陆的诸种变体
§10 作为私人自律领域的市民社会――私法和自由市场
§11 资产阶级法治国家中充满矛盾的公共领域机制
第四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观念与意识形态
§12 论公众舆论范畴的史前史
§13 公共性作为政治和道德的调节原则(康德)
§14 论公共性的辩证法(黑格尔和马克思)
§15 自由主义理论关于公共性的矛盾观念(穆勒和托克维尔)
第五章 公共领域社会结构的转型
§16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趋势
§17 社会领域与内心领域的两极分化
§18 从文化批判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
§19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瓦解的线索
第六章 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转型
§20 从私人的新闻写作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性功能的宣传(广告)
§21 公共性原则的功能转换
§22 人为的公共领域与非公众舆论:民众的选举活动
§23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向社会福利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公共领域
第七章 论公众舆论概念
§24 国家法虚构的公众舆论以及对公众舆论概念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25 一种社会学解释的尝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The connections drew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sectors are glaringly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ook, as a sociological classic. In terms of horizontally societal sectors constructing or related to public sphere, the structural complex indicated by Habermas co...  

评分

评分

评分

关于老哈同志文章的系统阐述维基上已经有了,我们的读者朋友们也有做的了,我就点一些本书中大家不太容易提到的但给了我很多反思的点出来吧。 关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部分是一般研究该著作的人不多涉及的部分,一般大刀一砍,家庭和市场去掉,就去看政治了。然而事实上家庭才是价...  

用户评价

评分

拖了很久终于看完。中国国家和社会一直分不清楚,公私也不分明,遑论曾有过公共领域出现。而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谈论政治公共领域时选择从文学批评开始,而之后公私界限模糊不清则是部分由于大众文化的侵入,还有对公众舆论在公共领域作用的讨论,都对我有些启发。

评分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试图把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一是有关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瓦解的实证判断,二是激进民主对客观到仿佛在参与者之外发生的国家和社会的功能重叠所做的弥补和兑现这一规范性的视角。“公众舆论”相对的两个概念均反映了这两个层面。在规范民主理论中,公众舆论作为国家法的虚构具有反事实的特征;而在关于传媒研究和交往社会学的实证探讨中,这一实体却早已消失了。如果我们承认公共交往的原初过程和丧失了权力后的过程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要理解社会福利国家大众民主中实际存在的合法性形式,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两个层面。

评分

脆弱但温情的理想之火。

评分

实际上读完这本书,又把书评都看了一遍,才敢说是“看过”此书,问题集中在中国社会存在公共领域吗?具备财产和接受过教育的精英才能进入的公共领域具有真正的批判性吗?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阶级利益与诉求?我更关注消费文化侵入公共领域后的变化,公与私的严重混淆,文化公共领域的消逝、受到操纵的公共领域,在整个后现代主义时代下,大概和全球化一样不可避免。我们现在能做的难道只是追想?我觉得更应该是追想后的自律,用个人的自律重塑经由批判形成公共性。还是太理想主义了。呵呵。

评分

读《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说哈贝马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直到读完这本书。说是马克思本人写的我都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