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杜施·博罗夫斯基(Tadeusz Borowski,1922—1951),波兰著名天才作家,曾身陷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其他集中营。战后立即发表两本短篇本小说集《告别玛丽亚》(Pozegnaniez Maria,1946)和《石头世界》(1948)。因战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战后的文坛气氛均令他绝望,在不满二十九岁时自杀身亡。
杨德友,1938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外语系教授。从事翻译多年,范围涉及小说、诗歌、戏剧、宗教哲学等,译著在中国国家图书馆(NLC)藏有约30种。曾在美国三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64岁获波兰政府传播波兰文化成就奖,71岁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表彰。
本书分为上篇与下篇,上篇包括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告别玛丽亚》、《某一个士兵》与《石头世界》,下篇主要是关于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的作品的评论文章,索非亚·纳乌科夫斯卡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椭圆浮雕》作为延伸阅读则以附录的形式体现。
奥斯维辛,是人类罪恶集大成者。可是关于它的书,我看得很少。而这部就是。作者是波兰人,在一次被捕中送到奥斯维辛,很幸运,他不是犹太人,所以活了下来,而且给我们写出了奥斯维辛。 其实拿奥斯维辛与古拉格是可以相比的。都是集中营,都是毁灭人与人性的地方,都是极权的统...
评分集中营的相关文学作品很难写好,一味沉浸回忆无法自拔就成了梦魇,就如《船夫日记》;而作为《船夫日记》作者的偶像,他的笔调是冰冷、客观、沉稳的,猝不及防吓出一身冷汗,毫不掩饰地描述人几百万人犹如一件件货物,整齐有序地走向毒气室,有人说人脑子很嫩,可以生吃,也有...
评分集中营的相关文学作品很难写好,一味沉浸回忆无法自拔就成了梦魇,就如《船夫日记》;而作为《船夫日记》作者的偶像,他的笔调是冰冷、客观、沉稳的,猝不及防吓出一身冷汗,毫不掩饰地描述人几百万人犹如一件件货物,整齐有序地走向毒气室,有人说人脑子很嫩,可以生吃,也有...
评分奥斯维辛,是人类罪恶集大成者。可是关于它的书,我看得很少。而这部就是。作者是波兰人,在一次被捕中送到奥斯维辛,很幸运,他不是犹太人,所以活了下来,而且给我们写出了奥斯维辛。 其实拿奥斯维辛与古拉格是可以相比的。都是集中营,都是毁灭人与人性的地方,都是极权的统...
评分集中营的相关文学作品很难写好,一味沉浸回忆无法自拔就成了梦魇,就如《船夫日记》;而作为《船夫日记》作者的偶像,他的笔调是冰冷、客观、沉稳的,猝不及防吓出一身冷汗,毫不掩饰地描述人几百万人犹如一件件货物,整齐有序地走向毒气室,有人说人脑子很嫩,可以生吃,也有...
用犯罪协同犯的身份冷峻地描写了集中营的生存生态。只有叙事没有感情。比较喜欢的是石头世界里节选的几篇。篇幅短而力道不减。
评分“人群烹调出来的浓汤洪流” 昆德拉:作家的本性就是反集体的。作家永远是一匹害群之马
评分我无法用“恐惧”“震撼”“愤怒”这些词来形容我的感受而只能说“恶心”,毕竟我看不到任何可以称之为人性的东西,剩下的也只有生理反应了
评分冷静的发狂,心平气和的绝望。“在这场战争中,道德、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自由、正义与人类尊严等都像一块破旧的地毯一样从人类身上滑走了。”集中营褫夺生命的胁从者在面对红色壁垒时也会觉得我们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罪过更大,没有进入焚尸炉的活尸们唯一的武器只剩下数量,这是毒气室容不下的。要我说我们还剩下什么呢?道德、传统、生命诉求、权利义务?重新发现人,通过爱、希望,和挥舞拳头的铁面时代做最后的抗争。《告别玛利亚》是纳粹灯罩的牺牲品,《石头世界》是冰冷白墙和冷酷黄昏。在这种失望的爱的极限向度里唯一可以将人文主义残留物收拾干净的是——希望和——不将写作化成沥青的心。这在灾异年代的极端相遇:人类最先进意识和它最深受剥削的力量。未来桥梁是不会做许诺和指示却仍是否决的,并忠诚于那些献身于大拒绝的人,时间会证明
评分漠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