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大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海南齣版社
作者:亨利·基辛格
出品人:
頁數:858
译者:顧淑馨
出版時間:2012-2-1
價格:8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4340731
叢書系列:大外交書係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基辛格
  • 國際政治
  • 外交
  • 政治
  • 曆史
  • 美國
  • 政治學
  • 國際關係
  • 外交史
  • 政治學
  • 全球戰略
  • 國際政治
  • 外交政策
  • 世界格局
  • 大國博弈
  • 外交藝術
  • 地緣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縱觀近三百年的曆史,從現代國傢製度之父紅衣主教黎塞留,到羅斯福、斯大林;從德國的統一、德國的兩次戰敗,到戰後冷戰的開始與結束;這本由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林添貴譯的《大外交(修訂版)》旁徵博引地論述瞭權利的均衡與外交的藝術塑造瞭我們這個世界的格局。

亨利·基辛格憑藉其緻力於國際事務的經驗,運用豐富的曆史知識及智慧幽默的文筆,描述瞭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瞭各國外交風格的差異,重點揭示瞭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淵源。《大外交(修訂版)》是一部瞭解近現代世界史的必讀之作。

著者簡介

亨利·基辛格(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是一位齣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人、哈佛大學博士、教授,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奬獲得者,原美國國傢安全顧問,後擔任尼剋鬆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外交傢、國際問題專傢,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剋鬆總統秘密特使訪華,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瞭中心作用,為中美關係大門的開啓作齣瞭曆史性貢獻,他倡導緩和政策,使美蘇之間緊張的關係得到緩解,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有過多次熱情的會見,並在197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促成瞭中國的開放和新的戰略性的反蘇中美聯盟的形成。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 2006年10月北京大學授予基辛格名譽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論中國》、《大外交》、《基辛格越戰迴憶錄》、《基辛格美國的全球戰略》、《白宮歲月》《復興年代》等。

林添貴,國立颱灣大學畢業,曆任企業高級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目前擔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譯作極豐,有《買通白宮》、《轉嚮:從尼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季辛吉大外交》(閤譯)、《大棋盤》、《新皇朝》等,現客居美國,主持天林媒體投資集團。

顧淑馨

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20年,譯作數十冊。近年主要作品有《競爭大未來》《與成功有約》《反挫》等。

圖書目錄

目錄
序:基辛格其人其書金燦榮 / 1
第一章世界新秩序 / 1
21世紀的國際秩序會齣現一個似乎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麵愈來愈分散;一方麵又愈來愈全球化。對美國而言,在地位不分軒輊的國傢間,協調不同的價值觀與南轅北轍的曆史經驗,將是一種全新的經驗,與上一世紀的孤立或冷戰時期的實質霸主地位都會大異其趣。其他主要國傢同樣麵臨適應新齣現的世界秩序的難題。
第二章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 13
在20世紀初之前,美國外交政策始終傾嚮於孤立主義。但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以及以歐洲為重心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美國逐步走嚮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老羅斯福總統與威爾遜總統是兩位關鍵人物。在他們主政期間,美國不情願地涉入瞭世局的漩渦。兩人均體認到美國在世局中應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卻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釋美國走齣孤立的原因。
第三章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 / 41
現今史傢所稱的歐洲均勢體係齣現於17世紀,隨著大一統的觀念衰微,在歐洲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傢在國傢至上及權力均衡這兩個觀念上找到瞭依據,作為它們反正統的理論基礎,並規範彼此的關係。最早提齣相關理論的是法國,其主導人物是一位高階教士,黎塞留。最重要的還是英國的齣現,英國的外交政策明確支持維持均勢,這強化並維持著歐陸的均勢。
第四章歐洲協調:英國、奧地利與俄羅斯 / 65
當拿破侖在厄爾巴島度過首次被放逐的歲月之際,拿破侖戰爭的戰勝國代錶於1814年聚集維也納,規劃戰後的世界。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經曆瞭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眾強國之間有40年未開啓戰端,而1854年剋裏米亞戰爭後,又有60年未曾發生重大戰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
第五章兩大革命傢: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 / 91
剋裏米亞戰爭後歐洲齣現瞭混亂局麵。設計歐洲新秩序是兩個著名人物,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兩人後來更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這兩個人以現實政治為政策基礎,即國際關係純由實力決定,強者掌控全局。兩人相互利用,維也納會議的安排完全被推翻。鐵血宰相與高深莫測的法皇,給後人帶來瞭深刻影響。後者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前者留給德國的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第六章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 129
基於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促成瞭德國的統一。但德國的統一卻使現實政治自食其果,造成與原意全然相反的結果。德國統一後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傢,而且國勢與日俱增,使歐洲的外交起瞭革命性的變化。歐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應如何應對這個位於中部的新興巨人?
第七章步嚮毀滅的政治機製: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 163
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曾維護和平達一世紀之久的歐洲協調已名存實亡。歐洲列強盲目地投入兩極化的對抗,最後也像50年後的冷戰期間一樣形成兩大陣營。多年來史學傢一直在辯論誰應為一次大戰的爆發負責。但我們舉不齣是任何單一國傢導緻如此瘋狂地邁嚮毀滅。歐洲所有主要國傢都有其短視與不負責任之處,而且想法很天真,正是它們一手造成瞭那場深植於歐洲人共同記憶中的大災難。
第八章捲入戰爭鏇渦:邁嚮軍事毀滅之路 / 199到瞭1914年,歐洲均勢已惡化成兩個敵對的聯盟,彼此勢不兩立,對可能的後果毫不在意。大規模的政治聯盟加上一觸即發的軍事戰略,這種可怕的組閤注定會引起大量流血犧牲。大傢忘記瞭俾斯麥的忠告:“終戰時領袖們無法如開戰時一般理直氣壯,而且必將自食其果。”當大勢已定時,奧匈帝國消失;參戰的四個王朝中,德、奧、俄三個已被推翻,隻有英國王室還保留著;兩韆萬人死於戰火。
第九章外交新麵貌:威爾遜與凡爾賽和約 / 217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三年殺戮後,歐洲隻見斷垣殘壁及熱情的幻滅,此時美國挾其信心、實力與理想主義登上國際舞颱。威爾遜對世界秩序的想法是標榜脫離舊世界的經驗與準則另起爐竈,他和他的信徒認為,世界安全所需要的不是維護國傢利益,而是把和平當做一個法律概念來加以維護,這種民族自決與集體安全的原則令歐洲外交官不知所措。
第十章勝利者的睏境 / 247
凡爾賽和約的監督執行建立在兩個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一個概念因太過廣泛,另一個則因太過狹隘,均告失敗。在戰後國際秩序中遭遇最不幸的是“勝利國”法國。法國領袖知道凡爾賽和約的條款無法令德國永遠處於弱勢,福煦對凡爾賽和約看得很真切:“這不是和平,隻是休戰20年。”
第十一章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復興 / 267
左右20世紀20年代外交大勢的政治傢,不是來自戰勝國,而是來自戰敗德國的史特瑞斯曼。史特瑞斯曼是戰後德國首位懂得善用凡爾賽和約賦予德國的地緣政治優勢的領袖,也是唯一一位懂得如此的民主領袖。他明白,即使在凡爾賽的重重束縛之下,德國仍有實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傢。由此他得齣一個現實政治結論:他有機會重建德國到至少1914年前的水準甚至更高。
第十二章假象破滅:希特勒的崛起與凡爾賽和約的毀滅 / 289希特勒的崛起代錶世界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如果沒有希特勒,基礎薄弱的凡爾賽國際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緻釀成巨禍的方式被推翻。在這個傾頹過程之後,德國必然會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傢;而之所以會演變成一場充滿殺戮與毀滅的人間悲劇,全都是一個惡魔般的人物造成的。
第十三章斯大林待價而沽 / 321
如果意識形態能夠決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與斯大林就絕不可能聯手。但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強大的結閤力量,促使希特勒與斯大林這兩個往日仇敵唇齒相依地結閤在一起。盡管斯大林與希特勒同樣的妄自尊大,但他有無比的耐心。正因為斯大林深信其政治思想代錶曆史真理,因此他毫不留情地追求蘇聯國傢利益,全不受在他眼中被視為虛僞的道德包袱或感情因素所阻礙。
第十四章蘇德協定 / 341
蘇德協定為斯大林爭取到兩年時間,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則使他在六個月後,得以將遠東軍全部投入莫斯科的保衛戰。但他低估瞭希特勒極端急性子的性格。斯大林賭希特勒是個理性的人,但他賭輸瞭;希特勒賭斯大林很快就會敗北,但也賭輸瞭。隻不過斯大林的錯誤可以彌補,希特勒卻失算瞭。
第十五章美國重迴戰場: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 / 361
歐洲均勢遭到威脅,遲早會迫使美國介入,以阻止德國稱霸世界的攻勢。而美國實實在在、與日俱增的實力,也必會把它推嚮國際舞颱的中心。不過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徹底地實現,完全歸功於羅斯福,一位偉大而勇敢的領袖。不到三年,羅斯福將堅決擁護孤立主義的人民帶嚮世界大戰。羅斯福以耐心沉著達成他的目標,在每個階段一步步教導人民他們所需麵對的問題。
第十六章三種和平途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 / 387
在1942~1943年的鼕天,德國的作戰氣勢大為受挫,盟國領袖們終於可以開始想想勝利以及未來世界的大格局。每一個勝利者都以自己本國的曆史經驗發言。丘吉爾希望在歐洲重建傳統均衡體製;斯大林的主張則反映齣他的共産主義意識形態和傳統的俄羅斯外交政策之結閤;而羅斯福不願以地緣政治看待世局,他在戰時忍辱負重乃是為美國日後重建全球均勢的大策略打基礎,盡管美國一直否認它事實上如此的作為。
第十七章冷戰的開始 / 417
不管是多麼無可避免,大戰結束,留下一個地緣政治大真空形勢。權力均衡已毀,廣泛的和約依然虛幻難測。世界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分裂為兩大聯營。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市,丘吉爾針對蘇聯的擴張主義敲響警鍾,形容“自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裏亞海的的裏雅斯特港”,已經落下一副“鐵幕”。
第十八章遏製政策的成功與苦痛 / 441
美國選擇瞭西方團結優先於東西談判的策略,它的確彆無選擇,因為它不能冒著風險接受斯大林暗示和解之議,然後再發現他隻是利用談判來破壞美國努力在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因此,遏製成瞭西方政策的指導原則,持續瞭40年之久。
第十九章遏製政策的睏境:朝鮮戰爭 / 469
1950年6月25日,美國突然被迫必須正視遏製歧義不清的問題:以傳統的方略而言,韓國是個試金石,可以判斷彼時正在形成的兩大對立之勢力範圍的分界綫何在。但是美國人卻有全然不同的認知,它把朝鮮戰爭視為正邪之戰,是代錶自由世界而戰。遏製政策的模糊歧義給美國人民加上極沉重的負荷,他們被要求忍受嚴重傷亡,容許其領袖在抵抗侵略和避免全麵戰爭的狹窄航道中艱苦摸索。
第二十章與共産黨人的談判:
阿登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 491
1952年3月,朝鮮戰爭仍未結束,斯大林已做齣外交姿態要解決冷戰。但斯大林的繼任人沒有韌性堅持通盤談判,也沒有權勢能做齣進行通盤談判所必需的全麵讓步。最後,和平變成可望而不可即的。到瞭1955年,歐洲戰後解決總算齣現,它卻正是羅斯福生前刻意要避免的結果。兩個武裝陣營在歐洲大陸心髒地帶對峙,在歐洲大量駐軍——地地道道的勢力範圍劃分舉動。不過,這樣的安排倒提供瞭若乾程度的安定。
第二十一章避開遏製政策:蘇伊士運河危機 / 523
意氣風發的赫魯曉夫不會聽任美國的勢力範圍繁榮而不加搗亂。他將在斯大林認為不在蘇聯勢力範圍之內的地域興風作浪,把美蘇競爭的熱點跨齣歐洲範疇,第一個引爆事件即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雖然慘痛代價不小,這一危機事件卻象徵著美國挑起世界領導的重擔之開始。
第二十二章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 553
匈牙利和前麵的蘇伊士事件,給下一階段的冷戰定下瞭坐標。蘇聯保持住它在東歐的地位;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傢,在中東的地位則相對受挫。蘇聯找到繞過遏製的一條道路。由於美國領袖不願冒上子弟的生命,去為一個雖然碰觸美國人良心,卻又完全與美國安全利益不相乾的事情犧牲,因此美國聽任匈牙利在曆史演進的大海中沉浮,美國的盟國也深深體會到自身的無能。
第二十三章赫魯曉夫的最後通牒:
柏林危機,1958~1963 / 573
赫魯曉夫存心要找一個突破點展現東西方力量已經有瞭長足變化,決定利用柏林的脆弱。整個柏林危機期間,赫魯曉夫就好像一位棋手,布局非常驚人,然後就坐下來期待對方思索再三後不戰而降。經過整整三年的最後通牒和血液凝固的可怕威脅之後,赫魯曉夫的唯一真正“成就”就是蓋瞭一座柏林牆,最後卻成為象徵蘇聯的柏林政策大失敗的笑柄。
第二十四章西方聯盟的概念:
麥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 601
世界兩大陣營相互對峙並相安無事的時候,所謂大西洋共同體內部潛在的歧見就浮現齣來。隨著柏林危機落幕,英國首相麥剋米倫、法國總統戴高樂和美國總統肯尼迪,有必要整閤他們對同盟的性質、核武器的角色,以及歐洲的前途等等彼此相異的觀點。
第二十五章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 629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頭20年裏,美國帶頭從殘破的世界廢墟中重建一個嶄新的國際秩序,並且加入它有史以來第二次和平時期的同盟組織,更發起對發展中國傢技術援助的計劃。然而在中南半島,上述美國在海外介入的模式全都破裂。
第二十六章越南:走嚮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 655
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對共産黨談話的解讀,使得中南半島不再被當做冷戰中多場戰役中的一場。就新邊疆而言,中南半島乃是決定性的一役,它將判彆遊擊戰可否製止、冷戰能否勝利。隨著越南戰場死亡人數的上升,抨擊美國外交政策的論調,由挑戰政策的有效性轉為質疑其必要性——由攻擊美國在越南的作為,進而抨擊它在全球的作為。
第二十七章越南:解脫,尼剋鬆 / 687
責任落在尼剋鬆政府肩上,帶領美國退齣它有史以來第一次不成功的戰爭,也是它第一次麵對道德信念與實際可能衝突的海外承諾之失敗經驗。很少有其他外交政策任務比此更艱巨;也沒有任何國傢能經曆此一轉摺而無挫摺與痛苦。尼剋鬆在冷戰以來最分歧破碎的國內環境之下,挑起這令人傷心的擔子。
第二十八章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剋鬆的三角外交 / 717
整個冷戰時代被視為堅若磐石的共産主義陣營,亦已齣現嚴重縫隙。其中重要的是,中共和蘇聯的分裂破壞瞭莫斯科是統一的共産主義運動首領之假象。因此美國外交亦齣現新機會。尼剋鬆是西奧多•羅斯福以來,第一位以國傢利益執行外交政策的美國總統,事實上,這是實現美國理想主義的最務實做法。
第二十九章國際緊張關係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 749
美、蘇、中三角關係打開一係列重大突破之門;結束越南戰爭;協議保證能自由進齣分裂下的柏林;蘇聯影響力在中東地區大減,也開始瞭以、阿談判程序;以及召開歐洲安全會議。這些事件各個環環相扣,大有關聯。東西關係緩和瞭下來。尼剋鬆的“和平結構”是針對國人渴望結束海外冒險行動的迴應,盡管也遭受瞭許多的批評。
第三十章冷戰的結束:裏根與戈爾巴喬夫 / 779
冷戰開始時,美國正期盼和平時代來臨。冷戰結束之際,美國卻要重振精神準備迎接漫長的新衝突時代之來臨。蘇聯帝國崩潰之速度甚至快過當年崛起之勢;美國亦以同樣快速度轉變其對俄羅斯的態度,不到幾個月即由敵對變為友好。這一切都極富戲劇性。
第三十一章關於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 823
20世紀最後一個十年的初期,威爾遜主義似乎勝利瞭。然而,世界新秩序還在醞釀期,它和它所取代的舊體製一樣,必須對下述三個問題提齣答案:國際秩序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它們互動的方式是什麼?它們互動,以什麼為目標?
緻謝 / 85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很多书都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或塑造读者养成理想主义的性格。看了本书,你会觉得理想主义有时太危险。有时莽撞、有时绥靖。警策我:睁眼看看现实、看看时局、看看环境,行动,解决之。十分重要。 2、把对时局的判断,完全寄托在对人的气质性格的分析上,是危险的、贻误...  

評分

记得昔日希特勒曾经高赞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整部书都是精华。。。几乎每句话都值得用下划线标出!。。。” 战争论全译本我早在大学时就读过,还在报纸上发表过该书的读后感,评价不错,不过我私下认为战争论并没有希魔说的那么伟大(此君经常作惊人语),在我看来...  

評分

买了一堆书就怕看不完了 汗 花了8天时间把这部书看了一遍, 基辛格的文笔常有搞笑奇妙之处,作为美国外交旋转门效应的最佳体现,集学者与决策者于一身的基同志对于国际关系特别是领袖及决策层在外交过程中的作用描述的淋漓尽致,诚如金灿荣教授所言:这本书值得一读在读,另外...  

評分

評分

美国人和我们一样,是有使命感的。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使命感往往模糊在历史当中。受累于几千年的历史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帝国往事,那些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太容易沉浸于荣耀,隐忍以及迫不及待的重温旧梦。美国人呢,卢梭,孟德斯鸠,斯密,大英帝国,西班牙,法兰西等等等等,...  

用戶評價

评分

北外人已經把圖書館四本中文版翻爛瞭……

评分

還可以

评分

翻譯很棒 序很棒

评分

如果一天內讀太多的話,會有點兒腦仁疼,畢竟長句不少,又需要一以貫之的連貫性思考。但基辛格確實纔華橫溢,不可否認,很多觀點都獨樹一幟。如果拋開他對美國理想主義價值觀的明貶實褒以及將過多的政治問題歸結於外交問題的拘泥細節的話,真是非常不錯的一本著作。縱觀戰後美國外交,現實主義和和集體安全明顯占瞭上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傳統也多是為此幫襯。遺憾的是,還是以大國外交特彆是越戰作為著重,關於歐洲均勢部分基辛格寫的很好,但沒有過多筆墨。

评分

一部可謂浩瀚的外交史記,論述豐厚,其內核卻鞭闢入裏,從未脫離“天下大勢,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法國黎塞留均勢外交開始,唯利是圖,奠定歐陸外交核心。英國光榮孤立,絞殺拿破侖;俾斯麥普魯士閤縱連橫,定百年霸業。至一戰美利堅威爾遜橫空齣世,道德開始取代權謀成為世界外交的共識。美國天命大業,在兩次大戰一次冷戰中取得輝煌碩果。蘇俄不擅陰陽謀擅霸道,擴張成為饕餮難足的原罪,空耗資源,終歸政亡人息。中共三角外交,於絕處看生機。這本書充滿瞭利益算計,是一本厚厚的政治幾何學,每一道外交數學都考驗著掌舵者看眼前與看萬世的眼界和魄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