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纳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什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纳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但在与公爵举行婚礼的当天,深爱着公爵的纳斯塔霞却跟花花公子罗戈任跑了,最后被罗戈任杀害。
《白痴》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尽管以悲剧结局,但女主人公纳斯塔霞强烈的叛逆性和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 Достоeвский,1821-1881),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他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2)、《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3)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这部近700页的著作到400多页的时候才吸引住我,其前忍受了诸多缺少小说真实性的枝蔓的行文——虽然一开始主角们就都现身了这一点值得赞赏。纳博科夫在其《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认为:由于陀氏作品中跟知觉相关的一切自然背景和事物都几乎不存在,那里只有思想,道德这一艺术特征...
评分整部作品描述的是光与暗热烈碰撞的血泪演义。光明一极以公爵和阿格拉娅为代表,他们在还没有被破坏前高尚得在世人眼里显得古怪。从书谶上看,公爵的“情书”被阿格拉娅夹进《堂吉诃德》,暗示公爵的单纯,理想,博爱,骑士风度和不见容于世人。于是就像塞万提斯不希望见到...
评分整部作品描述的是光与暗热烈碰撞的血泪演义。光明一极以公爵和阿格拉娅为代表,他们在还没有被破坏前高尚得在世人眼里显得古怪。从书谶上看,公爵的“情书”被阿格拉娅夹进《堂吉诃德》,暗示公爵的单纯,理想,博爱,骑士风度和不见容于世人。于是就像塞万提斯不希望见到...
评分我相信 只有在基督教的背景下 才会有这样的傻瓜与白痴 才会有陀斯妥耶夫斯基与辛格 含着同情的泪与笑 唱出对他们的礼赞 原罪 作为先天的规定、既定的被给与 预设了人类自身的残缺与有限 但上帝毕竟保留了救赎之途 如同舍勒指出的 这救赎的根源在于上帝赐予的 人类自身的精神...
评分关于已提交的脚本,即拍摄改编自《白痴》的两部电影,我们想说明下列几点。 首先,是我们决定拍两部电影,而非拍成可能由两三个部分组成的系列的原因。 这一决定首先基于小说结构。非常有趣的是,几个电影版,都用了小说情节的一两条基本线索。譬如,娜丝塔霞·费利波芙娜的...
这个译文更好点
评分对我来说,如果《卡拉马佐夫兄弟》可被称为洗礼式的、从上至下式的、甚至是圣经式的一部精神全书的话,那么《白痴》则更像是冒着热气的、带着生活味道的、从下至上式的一部“庞大的精神话剧”。读过陀氏的人都会知道,他作品里的人物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正常”角色,《白痴》也不例外,从阴郁的火车站、到厚重的庄园,读起来毫无意外还是浓浓的陀氏色彩,这种氛围下冒出来的人物角色,每个人都像是被扭曲化、戏剧化的样子。然而,我想说的是:陀氏写出来的这些“变态”人物,却一个个都是蕴含着灵魂张力的主儿,即便是按照普通意义的理解,ta们即便是卑鄙无耻、无耻下作的角色,但是ta们却从没有“干枯”,精神上的纵向从来都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那些苍白的评判标准。陀氏就是要用这种方式一层层揭开给你看,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会难受的对吧?
评分《白痴》的戏剧性与乐律感极好,整体感觉犹如一场交响乐般。开篇是打击乐,鼓点细密紧实,一击追赶一击,充满了阴谋与不确定;中篇管弦提琴和鸣,种种声音舒缓辉应,各自成章不失统一,达成了谅解与短平衡;结局截然而止,留白的恰到好处。《白痴》的画面感与趣味性太强了,实在是太适合拍成电影了,塔可夫斯基已经把《白痴》写成剧本,可是由于种种问题未能拍成电影,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作为男主的梅什金公爵,被人称为“白痴”不是因为他身体的缺陷,而是因为他性格中对人对善恶不偏不倚的正义,纵容被伤害也会站在加害者角度宽恕其罪。人们有时视做恶为聪明,一味善良则为愚蠢至极,因为人人都会犯错,人们要为自己的失德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至于女主纳斯塔霞,她的美丽、聪明让她贪得无厌,她的不幸让她疯狂,失去节制的火只会加速她葬送她自己。
评分对我来说,如果《卡拉马佐夫兄弟》可被称为洗礼式的、从上至下式的、甚至是圣经式的一部精神全书的话,那么《白痴》则更像是冒着热气的、带着生活味道的、从下至上式的一部“庞大的精神话剧”。读过陀氏的人都会知道,他作品里的人物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正常”角色,《白痴》也不例外,从阴郁的火车站、到厚重的庄园,读起来毫无意外还是浓浓的陀氏色彩,这种氛围下冒出来的人物角色,每个人都像是被扭曲化、戏剧化的样子。然而,我想说的是:陀氏写出来的这些“变态”人物,却一个个都是蕴含着灵魂张力的主儿,即便是按照普通意义的理解,ta们即便是卑鄙无耻、无耻下作的角色,但是ta们却从没有“干枯”,精神上的纵向从来都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那些苍白的评判标准。陀氏就是要用这种方式一层层揭开给你看,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会难受的对吧?
评分我要做一个优雅的流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