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逃避自由》、《自为的人》、《精神分析与宗教》、《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1、他们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精神健康的问题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的个体,而不涉及文化本身可能存在的不适应的情况。本书要讨论的是后者,即,不是研究个体的病理,而是研究普遍的病理,尤其是当今西方社会的病理。 2、如果一个人无法获得自由,没有自发性,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
评分读过他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正在读《自我的追寻》 第一印象是,这老家伙真能写,而且是啥都能写。另外就是他的论证还挺流畅的,不会像一些哲学家那样为了满足严谨性和独创性,用超长的从句和匪夷所思的自创概念来混淆视听。而且易懂的同时也没有失掉逻辑...
评分一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列举人源于自身处境的五种主要需求。 首先是交往的需求。也就是和他人建立关系,摆脱孤独和不安,有点类似马斯洛说的安全需求和爱及归属感需求的结合。人为什么要寻求和他人的联系呢?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有前后两条路可走。...
评分弗洛姆三经典最后读的一本,也是最宏观的一本,个人感觉有些经济问题弗洛姆的驾驭能力略显粗陋,但是在论及异化和人的文化精神层面的问题上还是十分精彩的,十九世纪人们在避免成为奴隶,二十世纪避免成为机器人,诚然。在论及社会主义是时代病解药的时候没有提到天朝,不知道是本来就没有还是译本有删节。
评分弗洛姆是个无神论者,但是他笔下的文字这样深的浸透了基督的精神,读着心里都会微微发颤,同时也微微颤抖,1955年写下的文字在现在看来仍然历历在目,众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神学家所见到的社会仍是我们六十年后见到的那个社会,且更加异化的不成样子,心寒不已。全书的精华在第五章,读了三遍,意犹未尽!经上有记:亚伯拉罕说:「求我主且勿动怒,容我最后一次进言:假如在那里找到十个怎样?」他答说:「为了这十个我也不毁灭。」上帝不毁坏城自是有义人仍在,毋沉沦,毋沉沦。
评分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是“只有一樣東西能使靈魂完整,那就是愛”,在這本十分淵博且富有洞見的書中,作者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幾乎照搬了《會飲》中第俄提瑪的敘述……另外關於戀母情結與現代政制的起源的論述十分獨到。
评分人本主义也有点契合很喜欢的尺度问题的思路。虽然solution不够,但适合自省。有尊严地生活,爱的能力,理性地看待事物,选择和创造,自我认同感,自发地体会和享受生命, 也是我的理想啊。
评分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