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林郁沁,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评分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评分很难想象,如此薄的一本书竟然探讨了民国政治、军阀威权、法理、女性、公共领域、现代性、国家的想象、传媒力量等诸多话题。作者言简意赅、行文流畅,史料运用做了最简化的处理,但完全不影响对观点的阐述。 然而作者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在厘清了法治、礼治、人情、...
评分 评分施剑翘本人所宣称的为父报仇的杀人动机,以及被刺杀的孙传芳所具有的下野军阀这一特殊身份,在广泛新闻报道和娱乐化改编文学戏剧改编下,使得此案迅速成为当时媒体大众关注的焦点。施剑翘复仇案被赋予了孝、侠义英雄主义、因果报应的涵义,该案背后所反映的感性同情与理性法治...
在作者解构之后,所谓的“剑翘求死不求仙”如同讽刺。文化传播、大众舆论、法治与政府、国民政局,能从容其中,施剑翘的狡黠令人生敬。与挥之不去的军阀控制相比,更令人生畏的是毛时代令“侠女”屈膝的强大力量。民国这个舞台还是太轻松了。
评分两年前还和作者讨论过,现在竟然有中文版了。买来看看。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一场事后张扬的谋杀。法与情
评分施剑翘案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场”,在这个“场”中,政府权威、民众舆论、精英知识分子、传统道德、国家法治等势力竞相登场角逐。从舆情角度来看,本案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媒体公关与新闻传播案例。施剑翘努力的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礼孝的女性形象,藉由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公众“情”的共鸣,而这一“情”显然来自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建构。因此,无论是倡导颇具男权意味现代化理性化的精英分子还是致力于司法独立的知识分子对于“群情”都十分敌对,但这一案件仍旧成为了处于政治压抑下的公众发声的渠道。这一群情被国民政府所利用,通过“国家特赦”的方式完成了对舆论的掌控和对司法领域的渗透,强调了国家的权威。群情背后暗含的传统因素也迎合了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书对“场”中各方论述详尽,但深度不够,研究任务只部分完成。
评分历史地描述了一个以情感为中心的都市群体是如何从30年代的媒体事件中获得巨大的道德力量的,文字流畅好读,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她找到了一个好的case(或者这也是功力啊!)作者06年还来过复旦,下一本关于制造现代性的书也很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