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翘复仇案

施剑翘复仇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郁沁,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出品人:
页数:259
译者:陈湘静
出版时间:2011-4
价格:23.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68521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历史 
  • 民国 
  • 传播学 
  • 近代史 
  • 林郁沁 
  • 社会学 
  • 汉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施剑翘本人所宣称的为父报仇的杀人动机,以及被刺杀的孙传芳所具有的下野军阀这一特殊身份,在广泛新闻报道和娱乐化改编文学戏剧改编下,使得此案迅速成为当时媒体大众关注的焦点。施剑翘复仇案被赋予了孝、侠义英雄主义、因果报应的涵义,该案背后所反映的感性同情与理性法治...  

评分

张晓波/国家财经周刊 1935年11月13日,女刺客施剑翘于天津居士林佛堂枪杀原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该案行刺过程,极具传奇色彩。 据事后媒体报道,1935年秋,施剑翘发现杀父仇人孙传芳是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的理事长。为弄清孙传芳行踪,施剑翘数次造访居士林,最终决定在...  

评分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复仇案的案发过程本身并不复杂:1935年11月13日,军阀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以“为父报仇”为名在天津的佛堂“居士林”用勃朗宁手枪刺杀了正在诵经的前军阀孙传芳,随后立即自首。 本案件的有趣之处在于:施剑翘及其团队利用媒体持续报道、炒作案件,形成轰动效应...  

评分

林郁沁的写作沿袭近代史学研究中“小切口大视角”的方式,通过一个看似单一的事件,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百态。孔飞力的《叫魂》、艾约博《以竹为生》、曼素恩《张门才女》都是这种方式。 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疑点,1935年,施剑翘(1905—1979)刺杀孙传芳,理由是施的父...  

评分

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用户评价

评分

大众传媒的煽情炒作如何有效地动员或询唤了一个对不断centralized的政权表达强烈批评的现代公众。作者试图去掉早期研究希望从空间或社会学的固定框架中寻找“公众”的迷思,转而关注一个时而fight against国家、时而be manipulated by国家的“公众”被动员的过程。/公众同情诞生于消费文化中,因此具有既勇于批评时弊又易于被操控的矛盾特性。/作为政治议论形式的媒体炒作和大众娱乐:商业主义作为前提。/太精彩的故事了。

评分

大众传媒的煽情炒作如何有效地动员或询唤了一个对不断centralized的政权表达强烈批评的现代公众。作者试图去掉早期研究希望从空间或社会学的固定框架中寻找“公众”的迷思,转而关注一个时而fight against国家、时而be manipulated by国家的“公众”被动员的过程。/公众同情诞生于消费文化中,因此具有既勇于批评时弊又易于被操控的矛盾特性。/作为政治议论形式的媒体炒作和大众娱乐:商业主义作为前提。/太精彩的故事了。

评分

1、有限的史料支撑了如此复杂和庞大的一套叙事……国内的学者长仨脑袋都写不出这种书2、女性主义啥的最坑爹了,看到的一概速读掠过3、有些车轱辘话来回说,果然是史料有限么4、读完之后俺觉得作者把施剑翘写的太有心机了,她利用大众传媒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真不好说

评分

徐树铮被杀、张宗昌被杀、孙传芳被杀,三个案子中都有冯玉祥,真是呵呵了。

评分

大众传媒的煽情炒作如何有效地动员或询唤了一个对不断centralized的政权表达强烈批评的现代公众。作者试图去掉早期研究希望从空间或社会学的固定框架中寻找“公众”的迷思,转而关注一个时而fight against国家、时而be manipulated by国家的“公众”被动员的过程。/公众同情诞生于消费文化中,因此具有既勇于批评时弊又易于被操控的矛盾特性。/作为政治议论形式的媒体炒作和大众娱乐:商业主义作为前提。/太精彩的故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