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科学

恶的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西蒙·巴伦-科恩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232
译者:高天羽
出版时间:2018-9
价格:42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981039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伦理学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
  • 哲学
  • 科学
  • 伦理
  • 人性
  • 批判
  • 思想
  • 存在
  • 反乌托邦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 恶 ”,但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

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不会作恶?

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大脑状态与共情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令人着迷的解答。——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提出了一个简洁而可信的假说,借此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恶。——《纽约时报》

未来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人类境况的阴暗面,而巴伦-科恩为此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让这一探索更明晰了。——迈克尔·加扎尼加

作者简介

作者

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1958— ),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学院研究员。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代表作有《恶的科学》《心盲》《关键的区别》《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遥远地球之歌》《鱼为什么放屁》《世界为何存在》《神经的逻辑》《恶的科学》《打开一颗心》等二十余种。

目录信息

致谢
第一章 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寻找道德:阿斯伯格与自闭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
附录一 共情商数(EQ)量表
附录二 如何识别零度共情(负面)类型的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机构名对照表
专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疫情突然爆发,因医院收治不力,很多网友在微博上求助,而评论里却有很多质疑和谩骂,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还有那些官员的散漫和对生命的漠视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共情腐蚀。共情是指能够识别到他人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而缺乏...  

评分

评分

疫情突然爆发,因医院收治不力,很多网友在微博上求助,而评论里却有很多质疑和谩骂,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还有那些官员的散漫和对生命的漠视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共情腐蚀。共情是指能够识别到他人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而缺乏...  

评分

“这就结束了?”——这是我翻过《恶的科学》最后一页产生的第一感受,因为在我看来作者西蒙·巴伦-科恩并没能为他提出的问题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连他的论证方式都不足以让人信服。 西蒙·巴伦-科恩是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出身犹太民族。按他所言,从七岁开始,他...  

评分

这是一本正经的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为主题的科普书,它讲了很多故事(因而可读性好得像是一部小说),这些故事的主角大多是肆意追求自己内心所欲所想的人,他们做出了大量冷漠甚至残忍的事情。作者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无法读取他人的意图、信念或感受等,或者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三星半,用共情腐蚀来解释残酷行为背后行为人的人格缺陷,给出了这些人格缺陷背后的生理基础,一种对恶的科学解释。一个好的模型或者理论能够解释真实世界的的一个隐晦的前提是,他只能解释一部分的世界(虽然他试图解释更多的世界),但可惜作者心太大,最后一章成为了科学家想用这个自己理论来解释世界之后再改变世界,却暴露了理论还是过于简单的生动例子。

评分

太牛叉了,找到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把人格障碍和自闭症谱系放到了一条谱系里,并把基因和社会影响全部纳入。神经科学把心理学彻底打趴下了。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有不少恶性犯罪都是神经病引发的精神病;反过来,如果找到某种办法(比如作者提出的12个影响共情的因素)强化所有人的共情,世界大同就不是梦了……

评分

大部分都在很科学地阐释共情在生理性上和心理性上的作用方式,直到最后一章才讨论社会性的意义。而你不得不反思的是,当今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正在不断地腐蚀人的共情能力。

评分

我不认为这是在给罪恶洗地,反而是从更理性科学的角度去探讨为什么会出现罪恶这种东西。只有明白了为什么,人类社会才能向更好,更高的层面发展。难道把所有犯罪的人都处死,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吗?我们都明白,不是这样的。

评分

三星半,用共情腐蚀来解释残酷行为背后行为人的人格缺陷,给出了这些人格缺陷背后的生理基础,一种对恶的科学解释。一个好的模型或者理论能够解释真实世界的的一个隐晦的前提是,他只能解释一部分的世界(虽然他试图解释更多的世界),但可惜作者心太大,最后一章成为了科学家想用这个自己理论来解释世界之后再改变世界,却暴露了理论还是过于简单的生动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