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碑

中国石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静芬
出品人:
页数:375
译者:毛秋瑾
出版时间:2011-4
价格:43.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7276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佛教
  • 石刻
  • 艺术史
  • 宗教
  • 金石
  • 石碑
  • 历史
  • 王静芬
  • 中国石碑
  • 历史
  • 文化
  • 碑刻
  • 古代文明
  • 石刻艺术
  • 考古
  • 传统文化
  • 石碑文化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和宗教在人类的表达中是不同的范畴,各自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但是它们也互相影响。宗教需求在哪一点上、怎样开始影响艺术实践?艺术形式在何时、怎样变成宗教实践的重要手段?审美因素——工艺的精美、材质的精良、比例的协调——在何时、怎样获得宗教意义?艺人或是工匠如何表达深奥的宗教理念?诠释这类问题在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普遍适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王静芬的《中国石碑》一书为探究这类问题建立了坚实的平台。例如,她指出中国竖立纪念性石碑的习俗远早于佛教的传入。她追踪了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从集中于个人禅修转移到怜悯一切众生,这使得宗教图像、象征符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从外来到中国如何逐渐适应本土习俗。最重要的是,她描述了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创造性,他们大大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外来风格,帮助这一信仰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入这个庞大国家的群体意识中。

作者简介

王静芬(DorothyC.Wong),现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她专攻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从事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文本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关系等艺术史课题的研究。除本书外,她还著有《法隆寺再思》(HOryOjiReconsidered)一书(任主编并有论文发表,2008年),并发表多篇与佛教艺术有关的论文。

目录信息

前言
致谢
年代表
导论
第一部分 传统中国石碑及其佛教对应物
第一章 中国石碑传统的古代根源
第二章 汉代石碑的起源和兴盛
第三章 北魏佛教造像碑的起源
第二部分 佛教造像碑的兴起
第四章 佛教造像碑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佛教造像碑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六章 弥勒信仰和河南的造像碑
第七章 陕西佛教造像碑:佛道元素和民族差异
第八章 甘肃、宁夏地区的佛教造像碑
第九章 复式造像碑和大乘佛教图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四川佛教造像碑和中国净土图像之滥觞
结论 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佛教造像碑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书呆子式的作品,在这个领域是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但无法和别的领域融会贯通。比如对于佛教产生,尤其“灭佛”的原因理解很肤浅,不能跨学科的从历史及政治的角度分析,结果出现很多教科书式的文字、结论,而这种随地可以摘抄。 做学问固然要精,但要建立在博的基础上,反过...  

评分

作者选取了中国佛教造像石碑这个少有人研究的课题,集中论述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的艺术演化。做为巫鸿的学生,作者也很注意还原这些石碑历史、社会根源;空间关系等内容。但做为一本学术专著,其有新意的部分还是比较少的(或许佛教造像石碑本身的确没有太多特别值得挖...  

评分

在近代之前,由外来因素催生的中国文化变迁,最重要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有点类似于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西方的基督教化过程:新宗教与旧传统逐渐融合,导入了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样式,并重建和整合了社会的基层组织,最终为分裂的社会提供新的认同。因此,“中...  

评分

在近代之前,由外来因素催生的中国文化变迁,最重要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有点类似于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西方的基督教化过程:新宗教与旧传统逐渐融合,导入了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样式,并重建和整合了社会的基层组织,最终为分裂的社会提供新的认同。因此,“中...  

评分

作者选取了中国佛教造像石碑这个少有人研究的课题,集中论述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的艺术演化。做为巫鸿的学生,作者也很注意还原这些石碑历史、社会根源;空间关系等内容。但做为一本学术专著,其有新意的部分还是比较少的(或许佛教造像石碑本身的确没有太多特别值得挖...  

用户评价

评分

竟然是张善庆老师校的,读一读

评分

碑刻學課上讀

评分

近日最佳啦~提供一种普适的研究范式。

评分

小家子气,就石刻说信仰感觉还是狭隘了点。

评分

书呆子式的作品,在这个领域是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但无法和别的领域融会贯通。对于佛教产生,尤其“灭佛”的原因理解很肤浅,不能跨学科的从历史及政治的角度分析,结果出现很多教科书式的文字、结论,而这种随地可以摘抄。 做学问固然要精,但要建立在博的基础上,反过来才会更加精深,更何况学是为了用,更需要融会贯通,否则只能做这类“书呆子”式的研究,出了本专业,什么也不是,不能给读者以启发和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