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等。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推荐是因为对西藏感兴趣的学者必须读这本书,没有其他含义。作者认为西藏问题是后现代的西方出于自身精神焦虑而产生的东方“香格里拉”想象,“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危机造就了西藏大师在西方的命运”,这完全忽视、回避了西藏这几十年政治体制和民族冲突二者如陀螺般恶性循环导致...
评分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主义"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用来表达一种虽来自民间却基于国家立场的情绪化态度,它可能是扩张性的(在种种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叙事中),也可能是防卫性的(在对一系列国际关系事件的反应中:从1998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到2008年的拉...
评分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主义"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用来表达一种虽来自民间却基于国家立场的情绪化态度,它可能是扩张性的(在种种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叙事中),也可能是防卫性的(在对一系列国际关系事件的反应中:从1998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到2008年的拉...
评分【西方西藏学】 早期传教士去西藏的目的是寻找失落的基督徒,他们认为西藏人就是 12 世纪传说中的、曾经战胜了异教徒、波斯人和米迪亚人的翰王的后裔。 在赫尔德看来,佛教起源于温暖的南方,在暹罗、印度等地方也显示出慈悲、厌战、隐忍、柔和与滞怠的特征,但藏传佛教却由...
评分五年前从自由主义角度读就觉得满纸荒唐言,读不出东西。现在从反思威尔逊体系,重新理解多元帝国和冷战体系的问题出发,就觉得还是在那时就提出了很多洞见的,尤其是对照某田,更觉得唏嘘。但“跨体系社会”能称为解药吗?我没被说服。
评分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引入萨义德的东方学观点:“(西藏文明)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把西藏问题归结为美帝的险恶用心和霸权,zhangdu份子原教旨主义和对权势的追求,西藏世俗化市场化的冲击,以及把西方文明作为对立面视为整体一块等等,无疑也是以汪晖为代表的汉族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投射,全书更刻意回避了中共政权对西藏历史和现状的作用影响,仿佛中国不存在共产党这样组织似的。整体而言略作留意的浏览足以。
评分西藏问题,产生于东亚从前现代的跨体系社会与朝贡体制互为表里,发展到接受西方的国际公法和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而到了近三十年,这一问题的复杂化又有经济至上带来的去政治化和西方尘嚣日上的东方主义想象的影响。汪晖老师对导致西藏问题的这些诸多因素的分析和论述,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书中所附的论述中国的跨体系社会和琉球问题演化历程的两篇文章,更是给前文所述西藏问题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交待。
评分对汪晖本书比较好的注解:http://tieba.baidu.com/p/1388763123
评分第一篇对西藏问题的论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意不大,可以算作萨义德学说在西藏的应用吧。倒是第二篇挺有趣,通过跨体系社会这个概念论及了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固/流动之辩证法);但是问题在于对空间的理解还是太过狭隘,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并置不同的时间观达成对区域概念的重构。这个议题应该还有更多文章可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