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阳,哲学博士(人类学),曾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社会学)和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人类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政治与法律人类学、人类学发展研究和工业人类学。已出版作品:《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2003)、《面向法律的语言混乱: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角》以及中英文专业论文若干。
十四年前本书作者在滇池东岸的小村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后来这项研究以《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 —1997)》为名成书。从2007年初开始,作者对这个地方再次做了系统的研究。《罪过与惩罚》关注小村内的纠纷、调解和惩罚,内容基本上限于法律人类学的传统范围。本书的内容则扩展到人 类学的更基础的论题,即通过对地志的研究,探讨农民的世界观、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和人类学知识论等。本书的理论关怀是与实践中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从现实中的紧迫问题开始的。
“乡村之诗意的法的终止之时就是国家之平淡叙事的法制进入之时。”八年前,朱晓阳还能在《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中用平缓的叙事来结束一个乡间传说,其中尽管有常态与越轨的冲突,自然与法理的张力,然而毕竟是局限于一个村庄的内部,是小村自身所能消化的一种悸动。在八年后...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猜想内容应该会描写有关村庄犯罪的案例及惩戒故事,但读过之后,其中虽有村庄案例,但书中所要揭示的问题更加深刻。从文章中看来,朱晓阳先生注重文章的层次感,在第一章他就交代了整个文章的脉络。文章根据一个云南村落的资料,研究惩罚的地方性状况...
评分“乡村之诗意的法的终止之时就是国家之平淡叙事的法制进入之时。”八年前,朱晓阳还能在《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中用平缓的叙事来结束一个乡间传说,其中尽管有常态与越轨的冲突,自然与法理的张力,然而毕竟是局限于一个村庄的内部,是小村自身所能消化的一种悸动。在八年后...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猜想内容应该会描写有关村庄犯罪的案例及惩戒故事,但读过之后,其中虽有村庄案例,但书中所要揭示的问题更加深刻。从文章中看来,朱晓阳先生注重文章的层次感,在第一章他就交代了整个文章的脉络。文章根据一个云南村落的资料,研究惩罚的地方性状况...
评分“乡村之诗意的法的终止之时就是国家之平淡叙事的法制进入之时。”八年前,朱晓阳还能在《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中用平缓的叙事来结束一个乡间传说,其中尽管有常态与越轨的冲突,自然与法理的张力,然而毕竟是局限于一个村庄的内部,是小村自身所能消化的一种悸动。在八年后...
看了作者的论述,让我觉得用产权等概念来描述农村的征地、拆迁等现代性故事是那些中西不通的学者们为了吃饱饭而做的无用功,当然,咱们法院还是需要这套叙事的,不然让法官们自个儿去找乡村之法判案?
评分整书基本是对认识论的分析,有关地、水、居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不多,也并无多大创意。对征地事件的“深描”也有点奇怪。
评分“当今天农民仍在用一种推己及人的宇宙观想象自己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将土地想象成‘国家的’时,地方政府却在以‘法制’之名,脱掉自己对地方老百姓生死攸关之事的父母官责任。两种世界观错位的现实后果是使一些地方官僚与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利用农民的‘国家’想象和与想象错位的法律去剥夺农民。”
评分莫名其妙的感动,不只因为他是我的老师
评分“当今天农民仍在用一种推己及人的宇宙观想象自己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将土地想象成‘国家的’时,地方政府却在以‘法制’之名,脱掉自己对地方老百姓生死攸关之事的父母官责任。两种世界观错位的现实后果是使一些地方官僚与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利用农民的‘国家’想象和与想象错位的法律去剥夺农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