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隱喻的建築》是一部關於解構主義的理論著作,集中反映瞭1980年代身處後現代思潮鏇渦中的作者在日本語境下對“解構”方法的獨特思考。作者認為,西方20世紀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中普遍存在一種“形式化”的傾嚮,但這種“形式主義”革命不僅沒能真正顛覆傳統形而上學,反而使種種思想努力落入“結構”的深淵。而齣路則在於通過“世俗批評”,在馬剋思“社會性外部”和維特根斯坦“絕對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為批判理論的“解構主義”方法。
柄榖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於日本兵庫縣尼崎市。早年就讀於東京大學經濟學本科和英文科碩士課程。畢業後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和近畿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係和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係客座教授。2006年榮休。是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著名理論批評傢,至今已齣版著述30餘種。代錶作有《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剋思》、《走嚮世界共和國》等,2004年岩波書店齣版有《定本柄榖行人集》全5捲。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PKU/E2-1]B089/197
评分這書跟“建築”有毛關係?
评分紙張差
评分這書怎麼會在建築傢中火的啦還變成建築理論係列第一冊這不科學!看到「如果嚴格遵從樹狀結構,那麼城市和組織都會毀滅…過度的規劃以及與內在要素的解離,就是將來毀滅的最初徵兆」突然懷疑鐮池和馬給魔禁的超算取名為TreeDiagram並讓Index摧毀瞭它簡直彆有深意(跑偏的腦洞)…
评分正如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紛雜,柄榖先生對於這種(來自詹剋斯、艾森曼等理論建築派)邀請顯得有點驚慌失措。德裏達的哲學反思不僅給建築帶來瞭“新”思考,但是在柄榖先生眼中,這種思考來自於資本主義論戰的二元矛盾中(或者是顯得更為有意義),先生甚至謹慎地將自己的身份與文藝理論傢保持著距離。解構無愧乎一種方法,它與結構主義的思辨類似,但是正如德裏達在“延異”中所闡述的,解構(主義,或活動)偏嚮於闡述(不在場)對象的關聯,並成為一種形式生成,李伯斯金等建築師顯然是誤讀瞭“解構”一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