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丽
出品人:源创教育
页数:2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0-11
价格:2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415299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育学
  • 语文
  • 发现中国
  • 王丽
  • 乡土
  • 中华
  • 2012
  • 中国教育、传统教育、教育史、文化传承、儒家思想、教学方法、教育哲学、古代教育、家国情怀、育人理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对对子、书法、游学......,中国教育有很多好的传统,然而它们正逐渐被我们遗忘,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了。

汉代的学制、民国时的地方教育自治、现代的中等师范学校、一直连绵不绝的乡土教育……,这些传统形成中国教育的鲜明特色,为中国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也维系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于不坠。

本书作者本着“寻根”的态度、本着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镜鉴的志趣,对中国教育的传统进行了系统的爬梳,剖析细致入微,分析鞭辟入里,堪称文质兼美。

本书部分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引得广泛好评。 著名学者杨东平先生为本书作序。

作者简介

王丽,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做过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语文教师。

历年来在《北京文学》《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报刊发表随笔、书评、访谈、时评、特写约80万字,近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教育研究。

著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人世间最美丽的》;主编有《名家谈语文学习》《著名科学家美文》《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中学人文读本》(与丁东等合编)等。

目录信息


第一辑 语文丢失了什么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语文考试
语文丢失了什么
外国怎样考语文
第二辑 找回“家”“国”的支点
找回“家”“国”的支点
“家”“国”的支点在文化——记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
故乡李山
第三辑 悠远的教育传统
开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
两个好传统:对对子与书法
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国学基本教材》代后记
汇文钟声——纪念一所远去的学校
第四辑 温故知新
温故壬戌学制
70年前的素质教育
80年前的中学文理分科
民国时期的地方教育自治
汉代的教育
春天不是读书天
“小学传大道”
建议恢复地方中等师范学校
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何妨恢复“游学”传统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教育应当是由古至今的,世代延续的。 它是应该是一把古琴,琴声是越仔细聆听越能听出它的韵味。 而教育也是这样,很多传承很久的教育传统,是有道理的, 有很多东西并不是越新的越好。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使我们不敢再相信我们坚持了很久的传统。 做教育...  

评分

教育应当是由古至今的,世代延续的。 它是应该是一把古琴,琴声是越仔细聆听越能听出它的韵味。 而教育也是这样,很多传承很久的教育传统,是有道理的, 有很多东西并不是越新的越好。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使我们不敢再相信我们坚持了很久的传统。 做教育...  

评分

王丽老师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是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的,当时和100部优秀教育专著归在一起,也没有太注意,当中国教育报主办的读书活动又一次提到他时,细看,方觉一种诗意的笔调吸引了我。 历史提示了什么,我们追寻着什么,明天怎样才会更美好。 ...  

评分

教育应当是由古至今的,世代延续的。 它是应该是一把古琴,琴声是越仔细聆听越能听出它的韵味。 而教育也是这样,很多传承很久的教育传统,是有道理的, 有很多东西并不是越新的越好。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使我们不敢再相信我们坚持了很久的传统。 做教育...  

评分

王丽老师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是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的,当时和100部优秀教育专著归在一起,也没有太注意,当中国教育报主办的读书活动又一次提到他时,细看,方觉一种诗意的笔调吸引了我。 历史提示了什么,我们追寻着什么,明天怎样才会更美好。 ...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时候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过于崇洋媚外把自己好的传统都丢了呢?

评分

20

评分

格物致知,按南宋朱熹的解释,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初等小学堂必修科课程表上,一年级的历史课内容为“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即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及本乡本土古代先贤名人事迹。即一个人在开启童蒙之时,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始,而不是从“国家”、“民族”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始。“桑梓”与“祖国”,两者在情感体认上存在着逻辑的先后关系。这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评分

20

评分

关于乡土的论述,对开笔礼等的描绘是亮点。还是摆脱不了民国怀旧的味道,于救现世有零星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