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中国出版的关于西方摇滚最优秀的作品。近500副稀缺历史图片,规模宏大,材料丰富,从摇滚与革命,摇滚与极权,摇滚与高雅,摇滚与民族,摇滚与秩序,摇滚与性,摇滚与宗教,摇滚与毒品几个方面讲述了摇滚在发展历程上的被缚与抗争。
郝舫,著名作家、乐评人,十数种国内重要报刊专栏作家 ,并被视为摇滚文化和另类文化的代言人,被各国重要媒体常年广泛报道评论。曾任大学教师、报社编辑、杂志主编、网站总监,电视节目制作人。现任《rolling stone》中文版主编。著有《将你的灵魂接到我的线路上--大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灿烂涅槃--柯特科本的一生》、《比零还少--探访欧美先锋音乐的异端禁地》等影响巨大的摇滚和文化著作,译有《上车走人--与黑旗摇滚在路上》、《请宰了我--纽约叛逆文化圈口述实录》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些歇斯底里。——费洛伊德 深夜,安静。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动荡十年里,也许红卫兵们绝望地以为,造反有理,革命光荣。他们的野蛮决心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他们的崇高理想是“我...
评分第一次看到伤花怒放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一本杂志上,那时候全彩杂志还不盛行,文章很短缩在一个角落里,一扫而过只留下了或许是一本说摇滚的书的印象。前几天又听到有朋友谈起,这才决定去读一读,读了第一章才发现其实高中某个未名状的下午,在网吧里我已经读过,虽然那时候...
评分多數的電影導演都不喜歡看影評,因爲他們不會指望通過看影評來提高拍電影的技術。這好比是緣木求魚。 觀諸樂評,也是如此。 貧道不幸,這一天就緣著《傷花怒放》的木,攀爬徑上,可是越往上攀越是雲霧繚繞,最後不僅沒求著魚,連魚肚白都沒看見。 於是我從樹上下來,心中甚是惱...
评分这本书名词和形容词太多,让人忍不住跳行。 记得一个大妈看了摇滚演出之后,泪水涟涟地握住主唱的手:孩子,是谁把你欺负成这样? 我也一直搞不懂,看完这本书,依然迷惑。 保罗·麦卡特尼说过:“我们干吗要去当共产主义者?我们是全世界头号资本家。”列侬等人也是无暴力...
评分我不懂音乐,也很少唱歌。因为害怕一张嘴就吓着别人。但是音乐常识和音乐实践能力的强弱与多寡并不影响我去听音乐,去看乐评,去感知音乐中所要表达和渲泄的情感和生活,去寻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共鸣。 对于摇滚,我的脑子里有一长串的名字以及亲身经历过的一次中国火演唱...
看得是以前的版本。写作比较感性化,感觉很像是足球评论风格。理性思考并不多。作为了解摇滚过程的书看还是可以的。
评分虽然很久没去现场看演出了,但我的摇滚时代还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怀念混迹于13club,D22,两个好朋友,糖果等地方的岁月,怀念重塑乐队那个震撼的现场,不过夜叉有点2B了,在磨铁工作最幸运的就是和后海大鲨鱼的贝斯手做同事,呵呵
评分买来当八卦读物看的,却实在难以忍受每章后半部分脱节的哲学探讨,专业名词的不断堆砌,冗长的句子,似曾相识的内容……不过,你把它八卦摇滚史来看,仅仅只是八卦,是本好书。
评分痛快。埃爾維斯、艾倫弗雷德、吉米莫裡森、約翰列儂...溫柔的顛覆,禁錮時代的反抗,一把吉他勇敢地單挑宇宙霸權。它顯然是華麗和深度並駕齊驅,哲学無處不在,辯證法生機活現。記起多年前窩在圖書館看《此地無人生還》,留下一團陌生和負擔。看這本書,反而有了豁然開朗的意思,或許年歲閱歷增加,又或者持續熱愛搖滾的心得到了理智神經的讚賞。後知後覺解決掉諸多疑問,比如為何音樂節要以草莓命名不用其它水果,比如思考五月天早期的曲风乎效仿披頭士和鮑勃狄倫,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衝破道德和藝術標準,為集體宣洩的安全向商業化妥協等等。誠如作者所言,一本好的書,在於教會人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麽。我极喜欢他说,只在乎自己是如何成为了更好的人。
评分能撑着每十年再版一次,说明它还是有些价值,而且当年写得的确非常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