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二体面、绐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
黄光国,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著有《社会科学的理路》、《知识与行动》、《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科学哲学与学术创造力》、《儒家关系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等学术专著。
黄光国在《面子》中写道,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尽管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施人慎勿念”、“施恩拒报”,然而,诸如此类的想法基本上只是一种“圣贤的理想”(金耀基,1980)。对于一般人而言,中国伦理十分肯定“受惠者”回报的义务...
评分 评分要点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倡导本土化运动,涌现出一批代表作品。本土社会心理学代表之一是黄光国,反对西方个人主义,代之以儒家关系主义。提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划分为工具性、混合性、情感性三类,对应陌生人--公平法则、熟人—人情法则、亲人—...
评分你们的关系如何?找他帮帮忙吧!过节了,给他送点礼物吧!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关系、人情、面子,也是儒家思想留下的模因。 作者总结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双人之间的互动形式),熟人之间的情感性关系,陌生人之间的工具性关系,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性关系,这...
评分总听说东西方有别,文化冲突大。就我个人阅读来看,并无多大不同。都是地球人,能有多大不同?!大家都想从交往中获利绝对是一样的,抓住这个核心点,其他的不同都能忽略。 1、中国人做人情的动机——索取日后回报。如果不能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任何利益,交往就不会发生,人情也...
2017年第70本,以儒家的庶人理论:仁义礼;比较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以及西方的主流社会互动理论,作者发展出了人情与面子理论:请托者与资源支配者之间的三种关系:工具、混合、情感,在拉关系争面子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参与者的关系体系,从而达成利益交换与分配。
评分题目是好题目,方法论错了,应该用精神分析和人类学来解读。
评分其实一般啊。。。
评分单靠论文尤其是外国人、海外华人的论文是根本无法解析中国人对于面子和权力的真正理解的,姑且按照文中所分,将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那么混合性关系又如何界定?正如文中举《范进中举》一例,邻人和乡绅均属混合性关系,但做法却迥异,又做何解?东方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乎无法物化,完全依照建模和统计数据试图来解释好这个千年文化沉积而成的话题,本就是舍本逐末。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体系来看,面子的本质近乎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杂合体,对于这种复杂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几篇形而上的论文和小范围的统计数据能够说得清楚的。
评分没新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