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不朽作品。在古希腊雅典文明的鼎盛时期就曾作为教科书,两千多年来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思想养料。这部名著的注释导读本是由邓安庆教授完成的,其本意是给通识类人文核心课程准备教材。译注主要依据的是多种德文版本,如Olof Gigorl翻译的Taschenbuch版,Eugen Rolfes翻译、Gunther Bien校对的Meiner版,Franz Dirlmeier翻译并作跋、ErnstA. Sctlmidt作注的Reclam版,也参考借鉴了英文版本和已有的中文译注本,并融合了课堂上针对学生提问的思考和解答。
译注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既要忠实原文,又要通俗易懂。在哲学史上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获得那么多的译注,他的思想与其说活在他的原文中,不如说活在他的译注中。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外哲学思潮与西方马克主义研究基地双聘研究员,1992年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研究重点为德国哲学和西方论理学。
出版译著有;[德]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对蔑视宗教的有教养者讲话》(香港道风书社,2009);[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和《布鲁诺对话—一论事物的神性原理和本性原理》(均为商务印书馆,2008),[瑞士]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人民出版社,2008);[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伽达默尔集》(合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出版学术专著《谢林》等7部,在《柏林谢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把王阳明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首先,致良知和实践智慧都是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 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提出的致良知就是达到真理(也即良知)的根本方式...
评分1 《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我从年初零零散散的读到了现在(19年11月1日)。往往读的时候有感想,但都是憋着,想等到读完再一起写,但是总也没读完,等到最后读完了,却发现,以前的那些小感想早就已经散落掉了。 说来有趣,我读的第一本伦理学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那是在四...
评分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伦理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完整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这本书本专业同级同学几乎人手一本,然而自从购入我搁置甚久才开卷。哲学的训练使人培养一种可靠又不可靠的嗅觉,这种嗅觉告诉你:中国现在需要柏拉图,在现代性批判压过现代性研究的大潮中,崇拜努斯和逻各斯并...
评分近期读《尼各马可伦理学》,还是有很大收获的。人这一辈子受时间、精力所限,能精读的书不多,所以能听到这本书的讲解,实乃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特别要感谢Y同学的推荐。 一 人们生活是为了追求至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
评分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么有深度的书,说实话没有完全明白里面的很多东西,但对我的影响应该算是非常大的。懂得了伦理学中基本的常识,明白了作为人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和力求达到的境界或者要追求的境界。整本书以德性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论述了善对于一切事物的重要性,追求善、追...
因为追电视剧的原因,读了一个月才读完
评分端正、澄澈
评分做德国古典哲学出身的就是不一样,导读就看出邓老师的厉害,深刻很多。译注详细,有他自己的理解,很有参考价值。如果邓老师能够花功夫学希腊语再译校一遍就完美了。亚里士多德太过经验主义,但其理想主义值得称赞。
评分觉得这门课唯一的收获就是把这本书啃完了= =
评分真理和意见不截然对立,幸福的内涵就无限广阔了。也就不存在德福的问题了。 看了两遍,还是觉得对“中庸”(严群、苗力田以及这个本子都这样译)一词的翻译很不恰当。 亚氏文中所说的,无论是对人的还是对物的这种态度,都和中庸本意相差太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