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

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徐承
出品人:
页数:244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
价格:26.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048645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海外汉学
  • 高友工
  • 抒情传统
  • 文学理论
  • 海外中国研究
  • 诗歌
  • 诗学
  • 现当代文学
  • 高友工
  • 中国抒情传统
  • 文学批评
  • 抒情传统
  • 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分子
  • 文本分析
  • 情感表达
  • 美学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华人学者高友工之美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主要描述了高友工的思想体系,论列了他对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的理论奠基之功,同时探讨了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简介

徐承,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美学博士后,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与海外汉学研究,著有《弘一大师佛学思想述论》等。

目录信息

绪言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
引论 抒情传统建构的缘起
理论编
第一章 为“经验之知”辩护
第一节 “经验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对立
第二节 “经验”的“想象活动”
第三节 理论阐释的人文主义理想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
第一节 从“经验”的两套定义方案说起
第二节 美感经验的结构
第三节 由快感至境界:美感经验的实现种类
第三章 经验材料的意义与解释
第一节 材料解释的四种方式
第二节 再论“再经验”
第三节 观念单位:直觉印象
第四节 结构原则:等值通性与延续关系
一、“等值通性”
二、“延续关系”与“传移关系”
三、“抒情”与“描述”的创造过程
第五节 外缘解释:目的与境界
历史编
第四章 抒情传统的各体美学史
第一节 立史标准:三层次说与象征理论
第二节 先秦乐论:抒情传统的萌芽
第三节 汉魏六朝文论:抒情美典的成长
第四节 唐代诗法与书论:抒情美典的代表
一、文字作为象意媒介
二、律诗美典
三、草书美典
第五节 宋代画论:抒情传统的合流
一、“意境”与“气势”之辨
二、山水画论
三、水墨画论
四、文人画论
第五章 作为文化理想的律诗美学
第一节 律诗的前史:五言古诗-山水诗-宫体诗
第二节 律体的规则:声律和辞律
第三节 律诗的个案:初唐四杰-王维-杜甫
第四节 律诗意境的流变:词与小说
一、由小令到长调
二、叙事传统中的抒情境界
结语“高友工旋风”所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引周作人p.9说,文学产生于宗教。这个应该是西方人的说法。又说,宗教势力引发文学有“载道“。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载道不需要宗教势力。载道是一种自然倾向。他还说,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这就是所谓作家的谬论。周作人自己可能是感觉自己是感情写出来的,于是就总结自...

评分

引周作人p.9说,文学产生于宗教。这个应该是西方人的说法。又说,宗教势力引发文学有“载道“。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载道不需要宗教势力。载道是一种自然倾向。他还说,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这就是所谓作家的谬论。周作人自己可能是感觉自己是感情写出来的,于是就总结自...

评分

引周作人p.9说,文学产生于宗教。这个应该是西方人的说法。又说,宗教势力引发文学有“载道“。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载道不需要宗教势力。载道是一种自然倾向。他还说,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这就是所谓作家的谬论。周作人自己可能是感觉自己是感情写出来的,于是就总结自...

评分

引周作人p.9说,文学产生于宗教。这个应该是西方人的说法。又说,宗教势力引发文学有“载道“。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载道不需要宗教势力。载道是一种自然倾向。他还说,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这就是所谓作家的谬论。周作人自己可能是感觉自己是感情写出来的,于是就总结自...

评分

引周作人p.9说,文学产生于宗教。这个应该是西方人的说法。又说,宗教势力引发文学有“载道“。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载道不需要宗教势力。载道是一种自然倾向。他还说,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这就是所谓作家的谬论。周作人自己可能是感觉自己是感情写出来的,于是就总结自...

用户评价

评分

4.4。相当不错,根据作者博士论文增补。梳理抒情传统的来历,剖析高友工理论的建构。美学分析还是要回归心理学,朱光潜早有论述。pdf????

评分

基本上是关于《美典》一书的导读,但对于理解高友工也有帮助。

评分

作者的博士论文,语言流畅和理论功底深厚。国内第一部系统的高友工研究著作。比起其他汉学家,对高友工的重视和关注度在国内还很弱,此书具有引介之功。但由于个人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是很喜欢理论篇和实践篇的分论方式。

评分

4.4。相当不错,根据作者博士论文增补。梳理抒情传统的来历,剖析高友工理论的建构。美学分析还是要回归心理学,朱光潜早有论述。pdf????

评分

有关高友工的研究,十年后仍未见超越徐承之论说。虽然徐承将自己的工作解释为一种“描述”,然而在行文的且述且评间,其对中国美学史、思想史的谙熟,往往引申出诸多惊艳的发现,尤其是新儒家与高友工的明合暗离,所识颇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